(原标题:【地评线】河声丨解锁“十四五”规划如期完成的创新密码)
“十四五”规划把创新提到重要位置,“创新”这个词的重要性前所未有。从集齐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到中国空间站全面运营……“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彰显了中国创新的重大突破。
“十四五”期间,中国以创新为引擎,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破浪前行,如期完成既定目标。这一成就的取得,源于制度、产业、数字、协同等多方面的创新实践,为“十五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制度创新是释放市场活力的关键。“十四五”期间,我国制度创新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一是出台《“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路径,推动数据开放共享;二是《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推动数字法治政府建设,构建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三是出台《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推动充电设施和油气管网设施规模化建设;四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五是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战略通过政策联动与资源互补优化区域创新生态。一系列规划、纲要、方案,彰显了制度创新的支撑作用。
产业创新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产业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路径,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推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通过技术突破与制度变革双轮驱动,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5G通信、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取得关键突破,为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提供技术支撑;绿色低碳技术广泛应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产业创新不仅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还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持久动力。
数字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十四五”期间,数字创新通过技术融合与产业重构,为我国经济注入新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产业升级。完善数字治理体系,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制度支撑。数字创新不仅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如云计算、远程医疗等,还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如智慧城市、数字政务等。通过数字赋能,推动经济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我国生成式AI用户规模超5亿,智能化改造覆盖多场景,数字技术正深度融入生产生活各领域。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重塑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
协同创新是区域一体化的关键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当前,以产业集群和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区域发展日益凸显。协同创新有利于促进创新要素在各地区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提高创新效率,规避创新风险,成为区域间科技合作不断进化的高级形态,也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构建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的必然选择。协同创新不仅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还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为区域一体化赋能强劲动力。
“十四五”的创新实践,是制度创新、产业创新、数字创新和协同创新综合发力的结果。“创新”密码,正是“十四五”规划如期完成的重要保障,更为擘画“十五五”规划宏伟蓝图奠定了坚实基础。(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同文 许华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