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新版《家用防灾应急包》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新国标有利于规范家用防灾应急包的生产和使用,为普通百姓在面对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应急保障。业内人士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新国标有不少亮点,例如增加家用防灾应急包智能化功能建议,能提高应急包使用便捷性。
![]()
家用防灾应急包。
要求火柴浸水24小时后仍能擦燃
南都记者获悉,由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修订发布的《家用防灾应急包》国家标准(GB/T 36750—2025),于11月1日起正式实施,旨在防御与减轻突发灾害事件影响,科学合理地配置个人、家庭应急救助用品,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支持遇险者尽快脱险。
新版《家用防灾应急包》国家标准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提升。它分类配置不同受灾场景所需的应急物品。根据火灾、洪涝灾害、地震地质灾害3种典型受灾场景,充分考虑应急包容量和生产成本,将应急包分为基础型和扩充型两种。
其中,基础应急包主要包括多功能手电筒、高频口哨、急救毯、应急逃生绳、应急饮用水、止血带、紧急联系卡等38项应急物品,用于满足受灾人员紧急情况下的基本生存需求。
扩充应急包分为洪涝灾害应急包、火灾应急包和地震地质灾害应急包。例如,洪涝灾害应急包扩充配置了雨衣、荧光棒、漂浮救生绳、长效蜡烛、救生衣/救生圈、洪涝应急手册等应急物品,具备防水、漂浮、防寒保温、反光、照明等功能。
新国标加严应急包的质量要求。应急包体作为应急物品的载体,对内部的应急物品起保护作用,标准提出了耐磨、耐腐蚀、防静电、抗撕裂、防水、抗跌落等方面性能要求。比如,应急包从1000mm的高度自由落下,应急物品物理机械性能、电气性能应正常,无机械损伤,紧固件无松动。
新国标提升配置的应急物品质量水平。应急物品应用场景复杂,常常伴随高温、高湿、大风等特殊环境,对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该标准在规定应急物品应满足其产品标准要求基础上,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技术要求,比如,要求防水防风火柴在浸水24小时后仍能擦燃,在10m/s-15m/s的风速环境下仍能擦燃并维持燃烧。
广州市红十字会蓝焰救援队队长何贤访向南都记者表示,新国标还有其他亮点,包括对一些技术要求进行更新,比如呼救用高频口哨的要求,从声频更改为声强,“要的是更大声,而不是更高音,更符合实际需求。”
业内人士称公众需积累应急知识储备
何贤访告诉南都记者,新国标还增加家用防灾应急包智能化功能建议,包含扫码获取应急知识、逃生路线、应急物品使用教程,人工智能介入自动定位、一键呼救、信息采集、物联感知等方面,能提高应急包使用便捷性。“应急装备智能化现在还处在起步阶段,实用性和效果还需要提升,成本还需要下降。”
南都记者留意到,新国标还规定了应急包的储存、使用要求等。 比如,应急包贮存环境应干燥、通风、避光、清洁、无污染。使用者宜根据应急物品配置清单对应急物品的完整性、功能完好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使用者应主动了解应急包中配置的应急物品用途,了解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专业类应急物品(如绳索等)的使用应经过专业培训。使用者应根据应急包配置物品更换提示及时进行应急物品更新。
据何贤访了解,目前家用防灾应急包普及率并不很高,主要原因包括资金投入压力、家庭空间有限、民众认知局限。
他表示,应急物资价格千差万别,一般公众接触较少根本无从判断。“我见过70块钱的逃生缓降器,也见过13000元的逃生缓降器”,一些公共场所会选择最便宜的进行配备。对此,他给出两个建议:多了解这些装备;购买大厂出品的中档价格左右的产品。
何贤访提醒,应急方面的储备最重要的是知识储备,装备只是助力,最终战胜灾难的是人。“比如很多地方都配置了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目前还有很多民众认为,有了AED,不用做心肺复苏术也能救心脏病突发患者了,这就是只有装备没有知识导致的误区。”
他建议,公众平时应该多关注多学习,了解应急产品的用法,防止“用时不会用”的情况。此外,学习预知灾难的方法,在防灾方面做到“未卜先知”,甚至拥有创造救生装备能力,比如毛巾可以变为止血带、裤子可以变成“救生圈”,“这才是最终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的捷径。”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马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