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观察|黔北山河“动”起来:一条河谷如何“酿”出文旅体融合新路?)
当“酱香”的醇厚遇见“马拉松”的汗水,当“红色足迹”与“自行车轮”在同一条线路上交汇——这并非想象,而是一份省政府文件为仁怀未来三年文旅体融合发展画下的现实坐标。
10月14日,《贵州省推进文旅体融合工作方案(2025—2027年)》正式印发。这份编号为“黔府办发〔2025〕16号”的文件,看似是一纸常见的行政公文,细读之下,却能听到惊雷。它提出:到2027年,要培育10个国际级赛事、10个特色项目、10个消费项目。而其中,多个涉及仁怀及酒行业。
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我们熟悉的以茅台为象征的这片土地,将不再仅仅是飘着酒香的“静态”产区,而要变身成为充满喘息声、呐喊声与欢笑声的“动态”目的地。
壹|解码“三个十”:仁怀文旅的“雄心”与“酒心”
那条长达120公里的仁怀—习水—赤水慢行系统。方案将其定位为“红色骑行”,这四个字信息量巨大。它首先是一条物理通道,连接起散落在黔北群山中的革命印记;它更是一条体验廊道,让参与者用最低碳、最沉浸的骑行方式,重温历史、阅读山河。
但这仅仅是起点。围绕这条线,一套组合拳正在打出:
赛事升级。提升已有的赤水河谷骑行赛事,并探索推出“酱香马拉松”。将地域最核心的文化符号“酱香”与全球最流行的大众体育项目“马拉松”嫁接,这本身就是一次极具话题性的创意营销。
产品破圈。“探洞+攀岩+品酒”这类“硬核户外+极致人文”的混搭产品,瞄准的是追求刺激与独特体验的新生代消费群体。它打破了“观酒厂、品酒香”的传统观光模式,让肾上腺素与多巴胺在和美酒的碰撞中共同飙升。
基建赋能。提升茅台镇景区等文旅体基础设施,打造“赤水河谷·中国酱香”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串联酒庄、驿站、房车营地。这预示着,未来的河谷旅行,将从“过境游”变为“深度驻留”,形成一个完整的消费生态圈。
贰|融合新逻辑:从“看风景”到“入风景”
这份方案的深层价值,在于它揭示了一种全新的文旅发展逻辑。
过去,我们推介贵州,常说“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醉美”一词,常被理解为风景的沉醉。但现在,这个“醉”字正在被赋予双重含义:既是美酒带来的微醺,也是运动中酣畅淋漓的沉醉。
空间融合。它把封闭的酿酒车间、静态的历史遗址与开放的河谷、山野无缝链接。你不再是隔着玻璃看酿酒,而是骑行在孕育美酒的河谷风中,用身体感知这里的湿度、温度与气息。
场景融合。赛事和活动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深度旅游的引信。一个人可能因为一场“红色骑行”赛事来到赤水河,但赛后他会自然地走进沿途的酒庄品鉴,在房车营地宿营,为当地带来住宿、餐饮、购物等“二次消费”。
叁|仁怀的机遇:超越“一瓶酒”的千亿想象
对于仁怀,这更是一次超越传统路径的战略机遇。
长期以来,仁怀的经济命脉高度依赖于白酒产业。而方案的实施,旨在催化出一条全新的“绿色经济”带和“红色经济”带。
当来自全球的跑者、骑行者、户外爱好者涌入赤水河谷,他们消费的不仅仅是酒,还有沿途的风景、民宿的服务、当地的土特产、导游的解说。这将直接带动沿线乡镇的就业与增收,实现“一条线”带动“一大片”的共富效应。
更重要的是,它将重塑仁怀的城市形象——从一个神秘的传统工业产区,转变为一个活力、开放、健康的国际级体育旅游目的地。这种品牌价值的提升,对于吸引高端人才、促进投资多元化,具有不可估量的长期意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颖
编辑 李杰
二审 孟锦群
三审 潘树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