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校馆弦歌|巡天探地潜海,誓死叩开地球之门 在黄大年纪念馆感悟“至诚报国”)
开始对话视窗。离开会取消及关闭视窗
结束对话视窗
file ID:
request ID:
media type:
mime type:
provider:
resolution:
rate:
frames:
buffer:
connection speed:
info:
[X]
央广网长春10月19日消息(记者张学龙)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地质宫507室,是黄大年生前的办公室。自他2017年1月8日逝世后,这盏灯始终亮着,如一座灯塔,温暖而坚定地指引着每一届吉大人。
办公桌上的文件、写字板上的构想、模型图旁的标注,一切都定格在他最后工作时的模样。泛黄的日程表见证着这位科学家的拼搏——从“863”项目到“地壳一号”万米钻机,他在这里为中国的“巡天探地潜海”事业奋斗至生命最后一刻。
黄大年办公室原址保留着他最后工作时的样貌(央广网记者 张学龙 摄)
与507室相邻的黄大年纪念馆,记录了黄大年完整的人生轨迹:1958年生于广西南宁教师家庭,12岁时因在铁路边勇敢示警避免事故,被授予“欧阳海式好少年”称号。1977年恢复高考,他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在同学留言簿上写下践行一生的誓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1992年,黄大年赴英留学,临行前向恩师承诺:“我一定会回来的!”2009年,已是英国剑桥ARKeX公司高级研究员的他,毅然放弃优厚待遇回到母校。此后七年,他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用几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二十多年的科研之路,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作出突出贡献。
从507室沿走廊前行数步,是509室的“黄大年茶思屋”。这间由杂物间改造的空间,咖啡香与茶香交织,沙发围成温馨的交流区。
茶思屋已成为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央广网记者 张学龙 摄)
黄大年当年亲手改造此屋,免费提供咖啡茶水,只为让师生“慢下来,想一想”。这里见证了无数创新火花的迸发,从“机器学习引入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到全地形无人车勘探课题,中国首台万米钻机“地壳一号”等重大成果的背后,都有茶思屋里思想交流的贡献。
如今,茶思屋已成为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大三学生李鑫磊,高中时因受黄大年精神感召选择地球物理专业,如今成为黄大年先进事迹宣讲团成员,将这份精神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2025年9月,吉林大学在中心校区鼎新图书馆启用新的茶思屋,近三百平方米的空间延续着地质宫茶思屋的精神。暮色中,鼎新图书馆与地质宫的灯光遥相呼应。茶香弥漫,讨论声声,仿佛仍能听见黄大年哼唱《我爱你,中国》的旋律。
507的灯光指引方向,茶思屋的香气滋养思想——这些共同构筑了吉大人精神的坐标,让黄大年精神在茶思漫溢处薪火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