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刷屏预警!内蒙古的这些“大地艺术”要藏不住了)
金秋九月
内蒙古草原褪去绿装
田野却披上五彩衣裳
农民们以田为布、以稻为笔
绘制出的一幅幅巨型画卷
正进入最佳观赏期
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打卡
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古庙村稻田里的3D艺术画。
在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古庙村
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乡村振兴阔步前行”
兴安盟农畜产品品牌“兴安产 安心选”
以及热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IP为主题
精心绘制的120亩稻田画
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稻谷景区。
这些稻田画的制作
堪称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工作人员利用GPS定位仪
精准打点放样
再由插秧工人
将红、黄、白、绿、黑五种不同颜色的秧苗
按照设计图案植入稻田
农民按照稻田画图案进行播种育苗。(拍摄于2025年5月)
随着水稻的生长
画面逐渐清晰
色彩也越发丰富
不同颜色的水稻生长特性不同
甚至形成了自然的立体效果
好力保镇绘制稻田画已进入第7个年头
累计接待游客达16万人次
带动周边群众创业就业300余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50余万元
游客们除了欣赏稻田画
还能参与农耕体验
品尝当地的特色农产品
稻田画的魅力不止于兴安盟
放眼整个内蒙古
这种农旅融合新模式
正在各地绽放异彩
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示范农场
125亩的“昭君出塞”主题旱地稻田画
迎来了最佳观赏期
玉泉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农耕技术
深度融合
通过多色旱地水稻的
精准种植与智能化管理
展现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场景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示范农场的“昭君出塞”主题稻田画迎来最佳观赏期。
这一创新尝试
打破了人们“只有水田才能作画”的
刻板印象
为干旱地区开展农旅融合
提供了新思路
位于黄河岸边的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
是农田艺术的又一典范
园区投入资金超过3000万元
进行土壤改良和水系治理
将昔日的盐碱地
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田园画卷
游客在准格尔旗大路镇小滩子村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游玩。
站在观景台上俯瞰
2000亩稻田织就的翠绿画
卷在风中起伏
5幅巨型稻田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乡村振兴”“文明准格尔”
充满童趣的“哪吒”主题交相辉映
蔚为壮观
从盐碱地到现在的稻田画
足足经历了4年
今年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数量明显增加
有苍鹭、鸳鸯、野鸭子等
在这里安家落户
这些田间巨画不仅是视觉盛宴
更是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
创新发展“稻”与“渔”的立体种养模式
并以此为基础
实现了“接二连三”的产业融合发展
园区流转周边村民土地2000亩
规模化种植水稻品种达18个
总产量超80万斤
同时
对自产水稻进行加工
延伸产业链
提升附加值
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当地村民
通过“土地流转+劳务收入+餐饮带动”
周边村民的户均收入
在园区客流带动下几乎翻了一番
准格尔旗大路镇小滩子村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内的鱼塘。
这些稻田画不仅是视觉盛宴
更是生态农业的典范
各园区普遍采用
“稻渔共生”生态种养模式
稻田中养殖鱼蟹
鱼蟹排泄物为水稻提供养分
水稻则为鱼蟹提供荫蔽和食物
这种模式
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
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工作人员在准格尔旗大路镇小滩子村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展示抓到的螃蟹。
农民笑称:
生态环境好了
连苍鹭、鸳鸯都来这里安家了
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从单一农业生产到三产深度融合
从传统农耕文化到现代大地艺术
内蒙古正在用五彩稻苗
绘制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正以其独特的魅力
邀请八方来客
共赏这场秋日的视觉盛宴!
文案:包荭
统筹:马玲翔
监制:赵静
资料:新华社 央广网 玉泉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孙丽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