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月的津沽大地,秋阳洒满沃野。在天津市津南区5.8万亩小站稻核心产区,伴随轰鸣着的收割机穿梭田间,颗粒饱满的稻穗被卷入机身,脱粒、清选一气呵成,装粮车里很快堆起金黄的“小山”。
谁懂抱团的香?
“今年600亩‘小站稻1号’实收亩产1160斤,比去年增产5%,订单早就排到了年底!”小站镇会馆村党支部书记郑加林蹲在田埂上,指尖捻开稻壳,露出晶莹剔透的米粒,眼角眉梢满是笑意。谁能想到,这个如今的小站稻种植标杆村,2016年时全村水稻种植面积不足300亩,且分散在20多户村民手中,品种混杂、管理粗放,亩产不足800斤。
转变始于津南区构建的“三级党组织联动”机制。区级层面,由区委书记担任小站稻产业链“链长”,统筹农业农村、发展改革、财政等12个部门,串联起3家链主企业、60余家链上企业,形成从种源研发到终端销售的产业集群;乡镇层面,组织种植大户、合作社带头人赴东北、江苏等水稻主产区“取经”,带回标准化种植技术与规模化经营理念;村级层面,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会馆村正是通过党支部牵头流转土地,统一引进优质品种、统一开展田间管理、统一对接市场,才实现了从“零散种”到“抱团干”的跨越。
截至目前,津南区小站稻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1.8万亩扩展至5.8万亩,建成千亩以上连片种植基地12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带动周边3.2万农户人均年增收超4000元。
好米卖出好价
“过去种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在北闸口镇正营村的小站稻无人农场,村党委书记苏利军指着田埂上的智能监测设备介绍。屏幕上,土壤墒情、空气温湿度、病虫害情况实时更新,系统根据数据自动启停灌溉设备、调控施肥量。“就拿灌溉来说,传统漫灌每亩用水1200立方米,现在精准滴灌只要600立方米,还能省20%的肥料,稻米品质更稳定。”
作为曾专供皇家的“御膳米”,小站稻的品质提升始终与科技紧密相连。津南区与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天津农学院深度合作,建成占地200亩的小站稻种源研发基地,组建由23名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聚焦抗病性、高产性、适口性开展品种培育。经过8年攻关,团队培育的“津稻9618”“小站稻1号”等12个优质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平均亩产突破1000斤。
不仅如此,该区还构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推广体系。在各镇街设立农技推广站,选派58名农技员“驻点包片”,手把手教农户基质育秧、绿色防控等技术;建设智能碾米车间,引入色选机、抛光机等现代化设备,让稻谷加工损耗率从15%降至8%;开发小站稻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就能查看水稻种植、加工、检测全过程,助力好米卖出好价钱。如今,正营村种植的“盈跃”牌小站稻,每斤售价从3元提升至19元,亩产纯收益超400元。
小站稻冲上新赛道
“刚蒸好的米糕,大家尝尝!”在北闸口镇第五届稻香节活动现场,农户张大姐推着售卖车穿梭于人群,热气腾腾的米糕、香脆的锅巴、鲜美的稻田蟹吸引着游客争相购买。“我家种了20多亩小站稻,一部分卖原粮,一部分做成米糕、粽子,一年能多赚2万多元。”
这是津南区推动小站稻三产融合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区围绕“一粒米”做足文章,引导企业延伸产业链:天津小站稻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稻米饼干、稻花香酒等20余种衍生品;天津水高庄园推出“稻田认养”项目,游客线上认养稻田,线下体验收割、舂米,带动亲子游、农耕体验游热度攀升;村党组织带头人化身带货主播,全年开展“津农精品”展销活动120余场,通过直播带货将小站稻及其衍生品销往全国30多个省(区市)。
农文商旅的深度融合,让小站稻的稻香飘得更远。小站镇稻作展览馆通过实物、图片、多媒体等形式,生动再现了清末淮军屯垦种稻、小站稻声名远播的历史;在迎新农业合作社的田间栈道上,游客们手持镰刀体验收割乐趣,累了便坐在稻田间的休息亭里,品尝用新米熬制的米粥;周边的民宿里,以小站稻为原料的“稻花鱼宴”“蟹柳饭”等特色美食,让食客们大快朵颐。据统计,依托小站稻资源打造的4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024年接待游客178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近2.4亿元。
夕阳西下,满载稻谷的车辆驶离田间,驶向恒温仓储中心。仓库里,新收的稻谷通过传送带进入烘干设备,即将开启加工之旅。
来源:农民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