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南首例!省一院成功实施心脏不停跳人工心植入术)
云南网讯(记者 彭锡)“多亏了你们,救了我弟弟的命。”9月18日,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一院),患者赵先生的姐姐紧紧抱住医护人员泣不成声。此前,45岁的赵先生因严重冠心病引发终末期心衰,在省一院多学科团队协作下,成功接受全省首例心脏非停跳下左室辅助装置(人工心)植入同期冠脉搭桥术,术后恢复顺利并已出院。
病情危重 常规治疗无效
据介绍,赵先生是贵州人,2018年首次突发急性心肌梗塞,在当地植入2枚冠脉支架后症状缓解。今年年初,他再次出现胸闷、气促、乏力症状,7月症状加重并又植入1枚支架,却仍无明显改善,还发展为严重心衰合并心源性休克。8月,他转诊至省一院寻求救治。
省一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壮可介绍,经心衰中心多学科专家团队评估,赵先生冠状动脉大部分严重狭窄,已引发缺血性心肌病和不可逆心功能衰竭,常规药物治疗与冠脉介入手术均效果甚微。“当时患者已处于终末期心衰状态,这类患者的一年存活率仅20%-30%。”
为制定最佳救治方案,省一院组织心脏大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麻醉手术科等10余个科室开展多次多学科会诊。考虑到患者处于低血压心源性休克状态,长期等待心脏移植供体过于被动,团队最终确定,植入人工心脏是当前最适合的治疗选择。
技术突破 非停跳手术降低风险
“患者今年4月曾发生大面积脑梗死,还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手术风险极高。”省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熊达表示,为避免围手术期脑梗死加重等并发症,保护心脏及各脏器功能,团队决定采用非停跳心脏手术技术,为患者实施左室辅助装置植入联合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时通过冠脉搭桥保障患者远期右心功能。
据了解,此前云南省内开展的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均采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方式,这种方式会导致心脏缺血缺氧,增加患者恢复难度与并发症风险。而心脏非停跳手术能让全身器官在术中持续获得血液供应,有效避免缺血缺氧损伤。手术中,医护团队通过建立体外循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在跳动的心脏上精准完成人工心装置置入与血管吻合,最大限度减少心肌损伤和术后并发症。
“在跳动的心脏上进行这类高难度复杂手术,对技术、经验、麻醉、护理等各环节要求极高,是对医疗团队的重大挑战。”熊达说。经过反复论证手术方案并制定应急计划,8月底,手术团队成功为赵先生完成手术。术后第1天,赵先生便脱离呼吸机,开始恢复进食与床上活动;术后第5天转出重症监护室,未出现感染、神经系统等常见并发症。
术后康复 携带电池包即可正常生活
如今,经过一段时间康复,赵先生已能自主行走、生活自理,除随身携带一个小电池包外,完全看不出刚经历过“换心”大手术。“以前他经常晕倒,特别容易疲劳,我们一直很担心。现在终于放心了,他以后能正常生活了。”赵先生的爱人欣慰地说。
赵先生也难掩喜悦:“病了这么久,就想快点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我认识的病友术后恢复很慢,相比之下我恢复得特别快,真的特别感谢省一院,没有这台高难度手术,我不可能好得这么快。”
据悉,这是省一院2024年9月启动人工心脏植入项目以来的第三例手术,从心脏停跳手术到此次非停跳手术,实现了技术的跨越式进步与升级。熊达表示,终末期心衰患者的治疗方式主要是心脏移植或植入人工心脏,人工心脏早期作为桥接心脏移植的手段,如今随着技术发展,不少患者术后生存效果已能与心脏移植基本持平,而非停跳手术将进一步提高手术安全性,改善患者康复效果。
省一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丁筱雪介绍,我国过去15年心衰总体发生率增加44%,心衰患者病情复杂、终末期生存率低,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终极战场”。省一院心衰中心由多学科团队组成,作为云南省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国家心力衰竭医联体云南分中心等,拥有独立心衰病房与心衰专病门诊,还与全省70余家州市医院联动,能为心衰疑难重症患者提供全流程救治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