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智能驾驶留足安全冗余)
01工业和信息化部9月17日发布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国标征求意见稿,填补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基线空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022025年1至7月我国组合驾驶辅助乘用车销量达775.99万辆,渗透率62.58%,但产品性能差异大,存在安全隐患。
03国标新增道路交叉口、施工区等复杂场景测试,强化对踏板式两轮车、侧翻车辆等目标的探测能力,更贴合中国交通环境。
04标准要求系统具备手部及视线脱离检测,激活期间若驾驶员失能应立即报警,引导车企提升品质并提醒用户正确使用。
05国务院新闻发布会透露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40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发展需兼顾速度与安全。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图源视觉中国
9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此举从技术性能、场景适应、人机交互等多重维度划定安全底线,填补我国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产品安全基线空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现有国家标准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成L0至L5六个等级。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在售车型仍处于L2级——即组合驾驶辅助阶段。系统可承担一些基本的驾驶操作任务,并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驾驶员依旧是最终的责任主体。
2025年1至7月,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乘用车新车销量为775.99万辆,同比增长21.31%,渗透率为62.58%。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出现诸多问题。一方面,产品性能缺乏统一基线,不同车企的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在一些复杂场景下的可靠性、稳定性存在差距,对道路交通安全构成潜在风险。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夸大宣传,“高阶智驾”“零接管”等概念充斥,让一些消费者误以为开启了辅助驾驶功能,就能“脱手脱脚”“躺平睡觉”,埋下安全隐患。这些问题,都呼唤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加快出台,为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确立“安全标尺”。
此次国标征求意见,将安全置顶。比如标准构建了道路交叉口、施工区、环岛、隧道等交通环境的试验场景,还增加了对踏板式两轮摩托车、临时障碍物、侧翻车辆等目标的探测与响应能力试验,更加符合我国复杂的道路交通环境特征。此外,标准要求系统具备手部脱离检测以及视线脱离检测能力,一旦系统激活期间驾驶员出现手部脱离、视线脱离,系统应发出提示以及报警等。这些要求,有助于引导车企专注提升产品品质,也能提醒驾驶人正确对待辅助驾驶技术,避免安全事故。
创新无远弗届,安全始终是不可逾越的底线。9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透露,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站在这样的高点上,产业发展的重心,不应只是“跑得多快”,而更应思考“行得多稳”。迈向自动化、智能化的征途上,唯有以标准立规矩,以监管筑护栏,才能让“中国智造”真正赢得世界信赖。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部门持续织密监管网络:发布电动汽车电池新国标,要求升级为“不起火、不爆炸”;拟出台标准规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要求车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这些举措,既做刹车亦当护栏,为智能驾驶留足“安全冗余”,是对发展过程中暴露问题的及时纠偏,也是对我国优势产业蓬勃发展的保驾护航。
加强监管和规范,不是要束缚发展手脚,而是在给予创新充足空间的同时,以安全理性把稳发展“方向盘”。对企业而言,要深悟“萝卜快了不洗泥”的道理,为抢占市场风口,压缩研发测试周期、隐瞒设计缺陷、夸大虚假宣传等做法,急功近利、害人害己,迟早要“翻车”。唯有把安全第一的理念融入研发到宣发的全链条,确保技术进步真正服务于人、造福于人,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当安全与创新比翼齐飞,新能源汽车也才能驶向无限可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