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老铁路客货运双双突破5000万!这条”合作共赢“之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9月16日上午,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昆明开幕。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在致辞中分享了 “中老铁路——合作共赢”案例,云南开放之路越走越宽,最重要的支撑、最强劲的引擎,就是“一带一路”实践。
今年7月,中老铁路首发的“郑和号”班列,通过海公铁联运,将云南至印度洋的运输时长,缩短了17天。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了非洲肯尼亚,沿途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带回了香料、宝石、木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古佳话。
这条“钢铁丝路”开通以来,货运已覆盖19个国家,运输商品超过3300种。中老铁路作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不仅促进了中老两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还极大地便利了沿途居民的生活,成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重要通道。
不是穿行在洞中,就是飞驰在“空中”--桥隧相连的中老铁路刚开通时,曾有人疑虑:沿线人口少,经济相对落后,有人乘坐吗?会不会无货可运?
截至今年一季度,中老铁路累计运送旅客突破5000万人次,运输货物超5640万吨,双双突破5000万。货运连续3年两位数增长!这条跨境铁路,跑出了发展加速度,已然成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黄金通道”!
以前泰国榴莲靠公路运,5-7天“路程+拥堵”,损耗率高得心疼;现在搭“澜湄快线”公铁联运,26小时直达昆明,运价和损耗大降。昆明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进口新鲜榴莲达到了泰国产量的近六成!这条铁路成了吃货的“福利线”。
不止榴莲!跨境商品从开通初的500余种,飙到现在的3000余种——老挝香蕉、越南火龙果、云南鲜花,全靠它“跑起来”。
2023年首开跨境客运时,每天300人次;现在最高1300人次/天,列车从1对增到2对,票还得抢!
秘诀藏在细节里:边检民警练泰语、老挝语迎客,通关时间从90分钟压到52分钟;对“银发旅团”专人引导,聋哑旅客有交流卡片。坐火车比大巴快、比飞机省,跨境游订单直接爆了——东盟赴西双版纳游客同比涨2.5倍,沿线酒店入住率稳在85%以上。
货运爆单后,铁路站不够用?昆明建了“站外站”,集装箱存、修、送“一站式搞定”;海关监管场地细分,通关更快。
更惊喜的是产业“长”出来了:普洱站旁的咖啡产业园,靠铁路运输每个集装箱省5000元,从鲜果到生豆的产业链直接成型。
600年前,郑和带着丝绸瓷器下西洋;如今,中老铁路这条“钢铁丝路”,用车轮续写着贸易与交流的新故事。从“通”到“旺”,它跑的不仅是速度,更是沿线的好日子!
从郑和船队到“郑和号”班列,中国的对外交往,始终秉持着和平友谊的愿望,充分印证了“一带一路”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只要我们各施所长、互惠互利,深化务实合作,一定能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来源/云南广播电视台
编辑/李可 廖凯珍
一审/林闻娇
二审/董柱辉
三审/马岳波
©七彩云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