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皖中评│为一名学生调整一个年级楼层:“温暖破例”彰显教育真谛)

皖中评评论员 郭元鹏(资深时评员)
教师节前夕,合肥市师范附属第三小学收到的特殊感谢信,让“为罕见病学生凡凡调整班级楼层”的故事温暖了无数人。打破“低段在下、高段在上”的常规,将凡凡所在班级长期安排在一楼,毗邻无障碍通道——这一看似细微的调整,却为罹患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凡凡,撑起了一片平等求学的天空。这不仅是学校对一个孩子的温柔守护,更诠释了教书育人最本真的意义:教育不该有“标准答案”,当以包容与关爱,为每个孩子铺就专属的成长之路。

凡凡手写教师节祝福卡片。
为一个孩子“破例”,打破的是刻板规则,守住的是教育的“育人初心”。在很多学校的常规管理中,“班级按年级分层”是约定俗成的安排,既便于管理,也符合多数学生的需求。但合肥市师范附属第三小学没有被“常规”束缚:当得知凡凡因肌肉萎缩难以爬楼,学校主动征求全班家长意见,将班级调整至一楼;不仅如此,还特意选址校园西北角,让孩子出门即达无障碍通道、靠近校门。这份“不将就”的背后,是学校对“每个孩子都该被重视”的坚守——教育不是流水线式的批量培养,而是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与关照。正如凡凡一笔一画写下的节日祝福,孩子感受到的不仅是出行的便利,更是被接纳、被珍视的温暖,这份温暖远比知识传授更能滋养心灵。
为特殊孩子“定制”帮扶,彰显的是教育的“包容底色”。凡凡的故事并非个例,学校建立的特殊儿童台账、“微心爱语”关爱记录本、党员教师结对帮扶机制,以及连廊式教学楼、无障碍通道、开放式阅读角等硬件设施,都印证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承诺。对于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而言,逐渐失去行走能力的身体或许会受限,但学校用“随处可及的便利”“持续不断的关爱”,为他们打开了精神世界的大门。这种包容,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平等尊重的“共情”——它让特殊孩子像普通同学一样,拥有在校园里自由行走、快乐学习的权利,也让其他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互助与包容,这正是教育最珍贵的“隐性课程”。

凡凡(中间)在教室排队取午餐。
凡凡妈妈的感谢与呼吁,更让我们看到:为特殊孩子创造友好环境,需要更多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约有7万名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像凡凡这样渴望平等求学的特殊孩子还有很多。现实中,部分学校或因硬件不足,或因观念局限,难以满足特殊孩子的需求。合肥市师范附属第三小学的实践,为更多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无需惊天动地的投入,只需在制定规则时多一份“弹性”,在规划设施时多一份“考量”,在日常管理中多一份“用心”,就能为特殊孩子撑起一片天。正如吴女士所说,“楼层调整是小事,却体现着教育包容、平等的价值观”——当更多学校能将这份“小事”放在心上,特殊孩子的求学之路才能真正“无障碍”。
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培养“千篇一律的优秀”,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成长。合肥市师范附属第三小学为凡凡调整楼层的举动,看似“打破常规”,实则回归了教育的本质。愿这样的“温暖破例”能成为更多学校的选择,让每个孩子都能被教育温柔以待,让“教书育人”的最美模样,绽放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合报皖中评融媒体工作室 出品
投稿邮箱:zhufy@hf365.com,59454423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