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彩云网评:燃灯照山乡,“灯盏”续荣光)
相信在“燃灯者”的引领下,更多“灯盏”将带着知识、技能和情怀回到大山,照亮孩子们的求学路,也照亮乡村振兴的未来,让乡村成为人才向往之地、发展热土。

报纸版面截图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陈长
“别人叫我‘燃灯校长’,但我知道,我身后是一群‘灯盏’。大山的教育,离不开每一个‘灯盏’的光亮。”9月7日,“七一勋章”获得者、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在《人民日报》撰文,讲述创办华坪女高的初心与坚守。她既希望更多孩子走出大山,也盼望有人能回到大山,共同托起教育的希望。
张桂梅以非凡的“燃灯精神”,为乡村教育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为让山区女孩有学上,她四处奔走、筹集资金,成功创办华坪女高。在教学工作中,她与老师们一道,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晚上近11点休息,陪着孩子们与命运“叫板”。即便身患23种疾病,双手贴满止痛膏,走路需要他人搀扶,她仍坚守在教育一线,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也正是这种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 “燃灯精神”,让华坪女高创造了教育奇迹,成为众多山区女孩梦想起航的地方,更为后来者投身乡村教育事业作出了示范引领。
张桂梅的“灯火”已照亮无数山乡,但要让这光芒永不熄灭,还需更多“灯盏”接力传承。当前,乡村教育实现了从“无学上”到“有学上”的巨大跨越,但要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依旧任重道远。一方面,家庭教育短板仍较突出。云南作为劳务输出大省,不少留守儿童因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缺乏陪伴与关爱,这种家庭教育的缺失,仅靠学校老师的努力难以完全弥补。另一方面,尽管道路通了、基础设施改善了,但山区学校与城市学校在教育资源上仍存在较大差距,优质教师资源匮乏,部分乡村学校还面临教师“招不来、留不住”的难题。此外,受长期城乡发展差距影响,“走出大山”普遍被视为成功的路径,“回到大山”却被贴上“退守”的标签,这也导致优秀人才对乡村教育望而却步。因此,张桂梅呼吁“有人能回到大山”,正是对乡村教育未来的深情期许。
当然,要让人才扎根乡村,不能仅靠情怀感召,更需坚实的制度机制作为支撑。近年来,云南已积极开展探索,且取得一定成效。例如,出台《云南省支持青年创业兴乡三年行动(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有序引导30万名以上大学生、外出青年、本土青年到乡村开展服务、就业创业;深化全省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推动城乡师资均衡配置等。未来,相关举措仍需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应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激励政策,比如提高乡村教师薪资待遇,完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配套保障,确保其待遇不低于城镇水平,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让乡村教师能有尊严地工作、有奔头地发展;另一方面,在产业层面,应充分发挥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文旅融合等优势,打造一批县域经济新增长点,为返乡青年提供多元化的创业就业机会。只有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才能形成“走出去读书、回得来建设”的良性循环。
大山的灯火,因坚守而明亮,因传承而温暖。相信在张桂梅等“燃灯者”的引领下,会有更多“灯盏”带着知识、技能与情怀回到大山,既照亮孩子们的求学路,也照亮乡村振兴的未来,让乡村成为人才向往之地、发展热土。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