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文|一帆
编辑|洲洲影视娱评
2007年,央视演播室里,灯光耀眼。
一位穿着发白旧西装、裤子磨出破洞的女士静静站立。
导演皱着眉走上前:张老师,您这身衣服不适合出镜。
得换套正装,节目马上要开始了。
张桂梅闻言,尴尬地笑了笑。
声音轻得像一阵风,只回了两个字——“没有”。
这声“没有”背后,藏着怎样的取舍?
01一件正装的取舍
这一年,张桂梅当选十七大代表赴京参会。
这次出行,她不仅是自己,更是华坪县的“代言人”。
华坪县委、县政府深知张桂梅性子。
衣服是路边摊十几块钱淘的,吃饭常是一碗白饭配咸菜。
一分钱都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在学生身上。
于是特意拨款7000元,让她置办参会正装。
张桂梅也琢磨着,参会是大事。
不能给华坪县丢脸,确实该选一身得体的衣服。
但就在准备购买衣服时,一通电话打来。
“张老师,我们愿意免费为您提供一身纳西族民族服饰。
希望您能穿着这套衣服出现在会场”。
“既然衣服有了,这7000块能不能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张桂梅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
于是她婉拒了县里安排的导购,自己拿着钱不经意间来到了电脑城。
当看到功能多样的电脑时,她眼睛亮了。
一个念头出现在张桂梅脑海里。
“学校里不能没有电脑,要给孩子们一个看外面世界的窗口”。
最终,她不仅花光了7000元拨款。
还自掏1600元,买下了一台最新款、运行流畅的电脑,扛回了华坪。
可这份“取舍”,很快让她陷入了窘境。
北京人民大会堂里,穿着免费纳西族传统服饰的张桂梅并不起眼。
可到了分组商讨环节,为了方便,大家纷纷换上正装。
这时张桂梅才意识到自己没有其他合适衣服。
无奈的张桂梅只能硬着头皮穿上自己那件旧西装和破洞裤。
更让她焦虑的是,之后还要去央视录节目,要在全国观众面前亮相。
“早知道,就算借钱也该买身新衣服。”她懊恼地想。
就在她手足无措时,一位代表匆匆赶来。
手里拎着一套崭新的西装。
“张老师,我知道您想办女高,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您快换上吧”!
节目里,她终于说出了藏在心底的梦想。
想在华坪创立一所免费女子高中。
让山里所有的女娃都能有书读,有学上。
她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执拗的劲儿。
在她心中,实现山区女孩的教育梦想,远比自己的形象重要千百倍。
随后一名记者也对张桂梅进行采访。
而这名记者就是刚刚为张桂梅解决正装的好心人士——新华社的记者林红梅。
两人促膝长谈,张桂梅也把自己压在心底的想法全说了出来。
随后一篇《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
快速席卷大江南北,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在2008年,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
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建成开学。
02一所女高的坚守
可这份开学的喜悦没持续多久。
建校初期的“苦”就结结实实地砸在了她的心上。
教学楼是在厕所用地上改建而成的。
因为资金短缺,仅简单处理便投入使用。
开学时墙皮未干,雨天教室漏雨,学生书本常被浸湿。
没有食堂,老师们就轮流从家里带饭。
用煤炉在走廊上热一热,再分给学生。
没有围墙,晚上要安排老师轮流巡逻,生怕孩子们出意外。
连厕所都是借隔壁学校的。
学生们课间要一路小跑才能赶在上课铃响前回来。
住宿条件更是艰苦。
老师们住在两间空荡荡的教室里。
几张木板床拼在一起就是“宿舍”。
男老师住一间,女老师住另一间。
床底下堆着杂物,墙上挂着衣服。
学生们则在二楼挤大通铺。
十几个人睡在一张用木板拼接的床上。
翻身都要小心翼翼。
最让张桂梅揪心的是“留人”。
建校半年17名老师走了9个,100名学生中有6人退学。
张桂梅的心凉了半截,她翻着学生档案落泪,几乎要放弃时。
她发现留下的8位老师中,有6位都是党员。
她猛地站起身,擦干眼泪,既然是党员就不能丢了这块阵地!
她立刻用红笔在二楼空墙凭记忆画党旗,线条虽歪却醒目。
她召集8位老师重温入党誓词。
说到一半的时候,大家都哭了。
可哭过以后,他们咬起牙来继续干。
为了让孩子们打牢知识基础。
张桂梅带着老师们把时间“掰成两半用。
每天早上五点,教室里就亮起灯。
老师们陪着学生早读,声音要盖过窗外的鸡叫。
白天上课,老师不够,就一人带两班。
夜里陪学生做题到半夜,学生不懂就不休息。
学生洗漱仅五分钟,必须上床睡觉。
第二天又重复这样的节奏。
张桂梅自己更是连轴转,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白天盯课堂,晚上查完宿舍还批改作业到凌晨。
然而比硬件短缺更难的,是根深蒂固的偏见。
03 一场教育的抗争
华坪女高开学后,她几乎每日奔波于山间。
一家一户去劝,隔着门喊、堵在田埂上聊。
甚至多次“抢”回即将失学的女孩。
曾有成绩优异的女孩小娟,被家长以彩礼为由逼退学嫁人。
张桂梅揣着馒头徒步三小时山路赶到,拦下正准备捆走女孩的家长。
从午间到傍晚反复讲明女高免费政策、出示学生成绩单。
还以“孩子没出息便来赔罪”承诺,最终才劝回女孩。
另有家长因“女孩读书无用”偷偷接走孩子。
张桂梅骑单车追出二十多里地,在汽车站拦下父女。
当众鞠躬恳求,终于用孩子考上大学。
能为家创造更多价值说服了对方,才将孩子带回学校。
除了家长的不理解,外界的恶意质疑也从未停止。
有人贴匿名信指责她办女高是“为出名、花国家钱贴金”。
有人在网上抨击。
为什么你只招女学生,不招男学生,国家出的钱,这不是歧视男学生吗。
更有甚者将把华坪女高说成是“监狱”,把孩子们当成“打工仔”。
更难听的嘲讽“女娃下崽比读书重要”。
网络上的发言,像刀子一样扎在张桂梅心上。
可她更清楚,自己要争的不是一口气。
是大山女孩选择人生的权利。
她不止一次对着孩子说。
走出大山是唯一的希望。
去看见广阔的天地。
去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才是你们的命!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华坪女高的誓词,每天都在校园里回荡。
正是这份“不认命”的倔强,创造了奇迹。
学校连续10年高考上线率100%,数千名大山女孩从这里走出。
有的成了医生,有的成了老师,有的回到家乡建设故土。
而张桂梅,也从青丝熬到了白发。
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2020年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结语
“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
《感动中国》的颁奖词,恰是张桂梅的写照。
她以“崖畔的桂、雪中的梅”之姿,在风雪中扎根、在质疑中坚守。
更用行动告诉世人。
教育能打破宿命,女孩亦能活成高山。
她数十年的执着终成一束光。
照亮了无数迷茫的人生,也点燃了山区教育的希望。
部分参考资料
魅力中国杂志社|致敬“七一勋章”获得者丨张桂梅——点亮贫困山区女孩梦想的“校长妈妈”
澎湃新闻|云岭巾帼 |【云南出席党的二十大代表风采】“燃灯校长”张桂梅
中国青年报|张桂梅:一千多个孩子的“妈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