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葡萄何以串起“15亿+”大产业)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周坚 刘学丰全媒体记者沈冠楠报道:9月2日,在新余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葡萄架下,串串葡萄垂挂如珠,晶莹剔透,凭借“天然无籽、早熟10~15天”的特质,“观巢春早”正悄然改写南方鲜食葡萄市场的格局。
这背后,是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牵头,联合宜春学院等单位共同实施的“设施葡萄提质增效技术的集成与推广”项目结出的硕果。该项目以科技为笔、产业为墨,在赣鄱大地描绘出一幅设施农业振兴的动人画卷,让曾经的“小特产”逐渐成长为富民强村的“大产业”。
八年磨一剑
“江西造”葡萄新品种“观巢春早”改写市场格局
“‘观巢春早’太‘懂事’了,5月下旬就成熟,比‘夏黑’早10天以上,甜度能到18度!”新余市细牙葡萄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细牙算起账来喜上眉梢:“每亩产3000斤,地头价每斤15元,比普通品种多赚近万元。”
李细牙的感慨深处,藏着一场融汇种源创新与技术集成的江西葡萄产业革命。
原来,长期以来,“跟风种”“品种同质化严重”“上市期集中”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南方设施葡萄(设施环境下进行栽培的葡萄),直接制约了果农增收和产业发展。
品种是产业的根基。新余市园区果业省级特派团团长周坚告诉记者,项目团队践行“三个一批”育种策略,精准引进“天工墨玉”“南太湖特早”“夏黑”等10余个优新品种,巧妙填补了市场空档,同时,聚焦自主选育,从田间发现的“夏黑”芽变优株中,历经8年精心培育,成功推出“观巢春早”这一“江西造”新品种,不仅天然无籽,还比“夏黑”早熟10~15天。
如今,江西设施葡萄品种已达21个,品种结构合理,上市期从6月初延至10月中旬,形成“早中晚”梯次供应,彻底告别了“扎堆上市”的难题。
从“凭经验”转向“靠标准”,技术的集成让葡萄种植实现“质变”。
“花前留4~5片叶摘芯,叶片间距15~20厘米,光照足了,着色才匀。”在吉安横江葡萄基地,江西省科技特派员李晓鹏现场示范的精细化管理技术,让果农们茅塞顿开。
项目团队构建起一套南方特色高效栽培体系:在促早栽培上,通过多层保温大棚+水肥一体化智能调控,让葡萄提前20~30天成熟。在绿色防控上,推设施避雨、控水栽培、酸性电解水防病等技术,使农药使用量减少16%;在标准化生产上,制定《设施葡萄水肥一体化应用规程》等2项地方标准,让“零散经验”变成“规范流程”。
“以前施肥凭感觉,现在按规程走,每亩少用20斤化肥,葡萄甜度还提高1.5度。”吉安县种植户王建国的切身体验,正是技术标准化带来效益提升的生动印证。
依托10个核心示范基地,这些技术通过江西农技推广“四百行动”辐射全省,培训49万人次,让“技术红利”真正看得见、摸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