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彩云网评:“科普月”上线更要常在线)

当“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化为具体服务,学生就能在耳濡目染中理解责任与关怀的真谛,这种言传身教的具象化表达比任何空洞宣传都更有说服力。

视频截图来源于央视新闻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丁铁
9月1日,由中国科协联合34家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成员单位共同部署开展、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的首个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在京启动。2024年12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今年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在此期间举办的各类科普活动将持续1个月。
科学普及是推动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已持续建设并形成以实体科技馆为依托,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数字科技馆等协同发展的现代科技馆体系,使科技馆体系成为一项“惠民工程”,公共科普服务也更加均衡普惠。当前,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正全方位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对于每一个人而言,科学已无处不在;对于全社会而言,科普同样需要时刻在线、无处不在。
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的加速推进,新科技、新业态不断涌现,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已成为实现创新发展的坚实“两翼”。由此可见,不仅人们的生活需要科普,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样呼唤科普发挥更大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将每年9月定为全国科普月,这标志着科普工作从“软任务”升格为“硬要求”,我国科学普及事业也随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今“科普月”已正式启动,但除了集中时间段开展的科普活动外,人们更期待科普能融入身边、触手可及。
推动科普实现月月在线,乃至日日、时时在线,需要通过全域联动构建科普网络,依靠全民参与厚植科学文化。除科技馆、科普基地、科技小院等资源要全时段“动起来”外,还需推动科研机构、企业形成合力,织就立体化科普网络。尤其要充分发挥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的作用,打通科普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当然,场馆设施广泛覆盖是一方面,若缺乏人才支撑,部分场馆设施难免会陷入“沉睡”“落灰”的困境。只有调动从青少年到银发群体、从城市到乡村的多方力量参与其中,科普工作才能始终活力四射。
有场地、有器材、有人员,是否就能让人们期待的科普真正融入生产生活?答案显然没有那么简单。科学只有被大众掌握,才能真正成为推动历史前行的有力杠杆,成为促进人类进步的强大动力。因此,要从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挖掘科普切入点,从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中明确科普方向,从社会关切的热点时事中找准科普重点,从党和国家重点工作中把握科普定位,让科学普及围绕人开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日常推进,成为人们的日常所需、日用不觉的存在,这样的科普才具有持久生命力。
“科普月”是起点,而非终点。唯有将一个月的集中活动延伸为全年的持续行动,进而转化为年年、月月、时时在线的常态,科学普及才能真正助力中国创新“燃起来”、推动科技中国“强起来”。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