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天之后,看着枕头上掉的枯草绿头发,我准会想起那个迈进“美发沙龙”,豪言壮志要把自己的头发染成唱跳偶像那样的那个下午。
一天在工位午休时,我偶然刷到了KPOP的唱跳舞台,看着舞台上头发五彩缤纷,光鲜亮丽的男男女女,再看看自己从头到脚的“班味”,很容易升起想通过染发来改变自己的颜值、气质甚至择偶运的念头。
随着染发越来越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一种风潮,这种念头可能在每一个打工人的摸鱼时刻闪现过。只是我是更加冲动的那一拨人,一到周六我就快马加鞭地赶到预约的美发店,誓要成为《家有儿女》里刘星艳羡的“狂野男孩”。
不得不承认,染发对一个人的颜值提升是明显的——特别是在自我感觉这一块。毕竟,从美发店染发出来到回到家的这段时间里,手机相册里不知道为什么莫名其妙地出现了几十张各种角度、各种表情的自拍,而发现手机被控制的我竟然一张照片都没删。
但是,如果看到这里你也按捺不住自己的“狂野”冲动,我劝你冷静冷静。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就去染头,你绝对会非常后悔!
染发远比你想象中的麻烦更多,在所有颜值改造项目里,比染发还麻烦的,大概只有整容和减肥了。
漂发,一场头皮的大冒险
在染发前,我曾去求教一个经常染发的朋友有没有什么注意事项,她意味深长地对我笑了笑,说出了一句“别洗头”。当我带着三天没洗的大油头坐在美发店的椅子上时,发现tony老师看我的表情中竟然真的带上了一点赞赏。
我开始挑选自己想染的发色,这个月的星座运势显示我水逆,得带点蓝色物品转运,我决定染蓝色。tony老师似乎迟疑了一下,问我是否确定。虽然面上还是保持镇定,心里却已经在回想社交软件上的各种染发避雷帖,退堂鼓轰轰烈烈地打起来了,最后还是一咬牙决定,我就要把这玩意染成蓝的!
然而,把头发染蓝并不是直接往头发上抹蓝色染料,如果真的这么简单,大概很多人会把发色当成自己的第二件衣服隔三岔五地更换。人体的毛发中含有棕黑色的真黑素和红黄色的褐黑素两种天然的黑色素[1],不同人种的毛发中这两种黑色素的含量不同,亚洲人头发中的真黑素含量较多,所以头发天然地呈现出黑色[2]。
这也就导致颜色鲜艳的染料很难直接在头发上显色,因此染发的第一步,是漂发。
漂发就是字面意思的漂白头发,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碱性剂(氢氧化铵等)和氧化剂(过氧化氢、过硫酸铵等)改变头发的结构,将头发中的黑色素氧化分解,让头发成为一张可以任意涂抹色彩的“白纸”[3]。而这个过程一次通常是不够的,需要大概两到三次漂白才能将头发中的黑色素颗粒分子完全分解[4]。
为了让头发中的黑色素能与漂发剂充分反应,漂一次发就需要两到三个小时,也就是说,在染蓝色头发之前,你需要先在座位上坐四到五个小时,等待头发从黑色变成橙黄色最终变成颜色很浅的鹅黄色。
为了使头发漂出的颜色更加均匀,漂发需要分层进行/作者在漂头
不仅如此,在被漂发“硬控”的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你还需要忍受头皮的灼热和瘙痒。大多数高ph值的碱性漂剂在漂染过程中都会让头皮产生灼烧感,而如果你的头皮比较干燥,这种灼烧感会更强烈[5]。如果你和我一样头皮比较敏感,那甚至应该庆幸在漂发时只出现了灼烧感。
朋友的建议和tony精湛的手法已经帮我避免了漂发过程中更多的痛苦和伤害。我三天没洗的头皮上分泌了很多天然的油脂,发表在《国际化妆品科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皮脂可以防止漂染发剂中的碱性刺激性组分渗透,减小碱性染剂对头皮的伤害[5]。
而如果你不幸遇到一个粗心的tony,你的头皮可能会付出更沉重的代价。如果他在染发时不小心将漂发剂沾到你的头皮上,那有强氧化性的漂发剂很可能会引发头皮的接触性过敏皮炎和刺激性皮炎[6],甚至造成头皮上严重的化学烧伤[7]。
韩国的一项研究使用小鼠模拟测试漂发常用的氧化剂(6%或9%的过氧化氢溶液)对皮肤的伤害可能,发现在小鼠皮肤接触了9%的过氧化氢溶液三十分钟后,皮肤发生了严重的肿胀,表皮组织变薄并在皮下产生小泡,皮肤细胞的外基质(支撑皮肤细胞的蛋白质等物质)破坏严重[7]。
如果你想染发,首先请一定思考清楚,为了帅气美丽,你是否愿意让你的头皮承受这样的“酷刑”。
在美发店中,按照漂发的程度,可以大致将发色分为1-9度/图虫创意
染过的头发,活在帽檐下
当我在美发店坐六七个小时,坐到腰酸背痛、意识游离终于拥有了这心心念念的天蓝色头发后,我产生了染发以来的第二个天真的想法:“染发的麻烦终于结束了。”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原来染发的麻烦不是一场临时的暴雨,而是三四个月的潮湿梅雨季,漂染会极大程度地损伤你的发质,让你需要消耗大量精力在日常护理中。
人类的头发纤维主要由蛋白质(90%以上)和脂质(1%-9%)组成[8],分成在最外层的角质层,中间的皮质层以及中心的髓质[9]。漂染头发使用的碱性剂和氧化剂不仅会分解头发中的黑色素,同样也会改变头发的自身结构和性质[4],可以说,漂染头发实际上是在“杀”死了头发的基础上改变它的颜色的。
研究发现重复漂白显著降低了头发角质层细胞中的内源性脂质并改变了头发中的氨基酸成分[4]。这使得头发表面的角质层细胞鳞片分离或受损[4],头发在弹性、柔软度、光泽度、易梳理性等多方面都会受到影响[4]。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顶着蓝色头发在家查完染发护理攻略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下单了一顶帽子。这不是因为我害怕路上行人或者老板同事的眼光,而是漂染过的头发比我的自尊心还要脆弱得多。
正常头发和漂染过的头发的电镜图对比,漂染过后的头发的毛鳞片受损得多严重/[4]
染头之后,我的头发失去了晒太阳的资格,频繁暴露在紫外线下会导致头发纤维受损,导致粗糙度、孔隙度、脆性和硬度增加[10]。
头发中的两种黑色素作为一种天然的光保护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紫外线对头发角质层的影响[11]。显然,漂染过后的头发不再具有这种保护,紫外线所产生的物质(活性氧)可以更轻易地损伤发质[10]。并且漂染后的头发也处于较高的氧化压力中,光稳定性很差,很容易发生光褪色和光漂白[12],蓝色的头发在风吹日晒中很可能就变成难看的黄绿色。
也就是说,如果你染发是为了能在晴朗的天气下美美出片,那染发大概不能让你得偿所愿,人们可能看不到你多彩的头发,只能看到你多彩的帽子。
比染发更麻烦的,是护理
染完发后,每一次洗头也成为了我的噩梦。作为一个油头人士,每天洗头曾是我对待自己头发的最高礼仪,但如今,频繁洗头已经成为了保护头发的禁止项目。
漂过的头发对湿度更加敏感[4],高湿度的环境会加速头发的光降解[12],让你的头发失去光泽。漂染发剂会使头发的角质层细胞分离和断裂,甚至会剥离整个角质层,而暴露出皮质层的头发会在洗发过程中通过裂隙吸收水分,导致皮质层中的纤维进一步降解,让头发变得非常毛糙[4]。
更不幸的是,我所在的地区水质还相当“硬”,水中的各种金属元素(钙、镁、铜等)也会改变头发的物理特性,对头发造成损伤[10],而头发的类型和状态会影响暴露于硬水时的损伤强度,硬水洗头会显著增加头发的刚度让头发变得更脆更易断[10]。
更不用说在洗头的同时,跟着水一起流走的,还有我头发的蓝色。为了让头发变成蓝色,漂染发剂破坏了头发的超细结构,使得头发的结构变得更多孔和开放,以便让染料分子能够更容易地扩散进头发中[13],当然,这也注定了染料分子也会更容易从头发中扩散走。
亚什兰公司的研究发现,在清洗漂染过的头发时,前3至5分钟的染料损失速率一般比后段快5-8倍,前3分钟的染料损失约占30分钟内染料损失总量的35%[13],这也就意味着,只要开始洗头,我头发中的蓝色色素一定会随水离开。从拥有蓝色头发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已经在逐渐失去它了。
并且漂染后的头发孔洞增多,导致它十分能吸水。为了让头发彻底干燥,我的吹头时间从5分钟拉长到了15到20分钟——比我洗澡的时间还要长。
染完头发后第一次洗头,大量的蓝色染料被洗掉/作者洗头后的水池
不仅如此,头发护理也成为了染发后不得不进行的步骤,虽然漂染过的头发已经接近废墟了,但你也不能放任不管。研究发现,漂染过后的头发在自然风化的状况下,会完全丧失所有的18-MEA——一种包括在头发表面屏障、持水性和头发的韧性等各种物理化学性质中起重要作用的化学物质[8],完全失去它会让头发的状况变得更加糟糕。
为了保住我的发色和我的发质,我只得开始购入固色洗发水、去黄洗发水、发膜、头发精油……我的头发上抹的东西比全身上下都要多。
然而,这些专业的护理产品在很贵的同时,大部分只能做到对头发的表面进行防护[14],防止你被漂染摧毁的发质在日常的活动中进一步恶化,并没有办法真正的将它复原成原来光滑柔顺的头发。
漂染完后对头发做的一切护理都像是在抢救一个植物人,但你别无选择。
不同的洗护产品有不同的功能,需要在洗头前中后的不同阶段使用/作者家中的洗护产品
所以如果你没那么爱美但很怕麻烦,我劝你不要跟风去染发。因为在这次经历中我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
所有tony老师染出的发色,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参考文献:
[1] Ortonne, J. P., & Prota, G. (1993). Hair melanins and hair color: ultrastructural and biochemical aspects.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101(1), S82-S89.
[2] Liu, Y., Hong, L., Wakamatsu, K., Ito, S., Adhyaru, B., Cheng, C. Y., ... & Simon, J. D. (2005). Comparison of structur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black and red human Hair melanosomes¶.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81(1), 135-144.
[3] Igarashi, K., & Maeda, K. (2018). Research on hair bleach that causes less hair damage and smells less pungent than ammonium hydroxide. Cosmetics, 5(2), 39.
[4] Kim, D. H., Oh, S. H., & Chang, B. S. (2024). Effects of excessive bleaching on hair: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xternal morphology and internal microstructure. Applied Microscopy, 54(1), 11.
[5] Fujita, F., Azuma, T., Tajiri, M., Okamoto, H., Sano, M., & Tominaga, M. (2010). Significance of hair‐dye base‐induced sensory irri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32(3), 217-224
[6] Hoekstra, M., van der Heide, S., Coenraads, P. J., & Schuttelaar, M. L. A. (2012). Anaphylaxis and severe systemic reactions caused by skin contact with persulfates in hair‐bleaching products. Contact Dermatitis, 66(6), 317-322.
[7] JEONG, M. S., LEE, C. M., JEONG, W. J., KIM, S. J., & LEE, K. Y. (2010). Significant damage of the skin and hair following hair bleaching. The Journal of dermatology, 37(10), 882-887.
[8] Masukawa, Y., Tsujimura, H., Tanamachi, H., Narita, H., & Imokawa, G. (2004). Damage to human hair caused by repeated bleaching combined with daily weathering during daily life activities. Exogenous Dermatology, 3(6), 273-281
[9] Yang, F. C., Zhang, Y., & Rheinstädter, M. C. (2014). The structure of people’s hair. PeerJ, 2, e619
[10] Alessandra Mari G, Marcos R R, Wagner Vidal M, Flávio Bueno de C J.(2024). Hair Invisible Damages. JOJ Dermatol & Cosmet, 5(4): 555670.
[11] Nogueira, A. C. S., & Joekes, I. (2004). Hair color changes and protein damage caused by ultraviolet radiation.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B: Biology, 74(2-3), 109-117.
[12] 唐颖 & Gerald J.Smith.(2016).中国人头发纤维在UVA紫外光老化中的光谱学研究.光谱学与光谱分析,36(06),1783-1788.
[13] Zhang, G., McMullen, R. L., & Kulcsar, L. (2016). Investigation of hair dye deposition, hair color loss, and hair damage during multiple oxidative dyeing and shampooing cycles. J. Cosmet. Sci, 67, 1-11
[14] Tokunaga, S., Tanamachi, H., & Ishikawa, K. (2019). Degradation of hair surface: Importance of 18-MEA and epicuticle. Cosmetics, 6(2),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