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里的共生密码)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具有重要历史人文价值、至今仍在生产领域发挥作用的农业生产系统,堪称“生物多样性宝库”。目前,我国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5项,数量位居世界首位。
在第三届国际农业生物多样性大会现场,国际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案例与产品展览集结了全国多地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文化遗产案例与产品。从云南古茶园人地和谐的生态实践、到江南桑基鱼塘的千年循环、再到内蒙古草原的四季迁徙,这些泽被当下的古老智慧不仅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更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可持续的范式,向世界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
云南普洱古茶园和茶文化系统
每一片茶叶都藏着人与山林的对话
视频:陈思蒙
在普洱市,一片片古茶园与原始森林交织共生。作为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和普洱茶的原产地,这里不仅保存着全球最丰富的茶树基因库,更孕育了一套延续千年的林茶共生生态体系。
该系统还包括野生型古茶树居群、过渡型和栽培型古茶园以及应用与借鉴传统森林茶园栽培管理方式进行改造的生态茶园的各个种类和茶树居群类型,形成了茶树利用的发展体系,具有多样的农业物种栽培,农业生物多样性丰富。古茶园与高大常绿阔叶林交错生长,保存了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形成了林茶共生和植物多样性丰富的独特生态景观。
景迈山大平掌古茶林,两位采摘完茶叶的当地人。张成 摄
景迈山是“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文化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林茶共生,人地和谐是景迈山的特点。”景迈山传统手工制茶技艺省级传承人、景迈芒景茶叶协会会长南康告诉记者,天然林下种植茶树种植模式是一种特殊而古老的茶叶栽培方式。当地各民族在摸索茶树生长习性的基础上,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利用。古茶园一般不进行施肥和翻料,腐烂的落叶增加土壤的肥力,病虫防治则采用虫吃虫、鸟吃虫的方法。
云南古茶树群落能够存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茶树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外,也得益于这些传统种植管理方式。人们较好地保护了景迈山的生物多样性,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天、地、人和谐共处。
景迈山景色 茶园、森林相交成景。张成 摄
千百年来,布朗族、傣族等当地少数民族将茶融入生活,创造出哈尼族土锅茶、布朗族的酸茶等独特的加工技艺,用阳光和山风赋予茶叶灵魂,将远山古树的味道吃进嘴巴,而这些尊重自然规律的加工方式,与古茶园的生态管理一脉相承。
为进一步保护景迈山的生物多样性,南康牵头成立了景迈芒景茶叶协会。“我们茶的标识上有三片茶叶,代表着种质资源。景迈山的茶,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千年农耕智慧的结晶。”南康期待,更多人能品味到这份来自山林的馈赠,也参与到守护大自然的行动中来。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
穿越2500年的良性循环典范
视频:陈思蒙
在浙江湖州市南浔区西部,相连相倚的桑林与鱼塘已存续了2500多年,被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太湖流域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遂将洼地改造为鱼塘,塘泥堆在鱼塘四周形成塘基,后又开始在塘基上种植桑树,逐步形成了“桑—蚕—鱼—泥”的生态农业模式。
“桑基鱼塘系统就是鱼塘养鱼、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南太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楼黎静介绍,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是我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中面积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
那么,桑基鱼塘系统是如何运作的?楼黎静告诉记者,该系统的特点是池中养鱼、四周塘埂种桑养蚕,通过每年夏秋季捻河泥和冬季清整鱼塘将淤泥搬运到四周塘埂上作为桑树肥料,使桑地保持良好肥力,促进桑叶和蚕茧增产,同时使鱼塘千百年来保持池深、埂固的良好状态。蚕蛹和蚕沙可作为养鱼的饲料,节约了养鱼成本,从而在养鱼业和养蚕业之间建立了一种相互促进的生态良性产业结构。
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桑基鱼塘的生态循环模式也成就了当地“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繁盛。“桑养蚕,为我们带来了上好的丝绸;鱼塘养鱼,也使得我们本土渔业成了重点产业,是全国重点的淡水鱼养殖基地。”楼黎静说,经调查,目前在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有鱼、蚕、桑、贝等1000多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不断提升。
农业文化遗产是“活态”遗产,需要“活态”传承。遵循“保护优先、适度利用,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原则,湖州将保护开发桑基鱼塘系统与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我们打造农文旅结合示范点,包括桑基鱼塘核心区、荻港古村等,开展湖州鱼桑文化研学,研发文创产品。”楼黎静表示,桑基鱼塘孕育的鱼桑文化又为桑基鱼塘注入了新的活力。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
牧民逐水草而居的千年智慧
视频:陈思蒙
“我们的游牧系统集中在北部巴彦温都尔苏木,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与科尔沁草原过渡带,总面积约500万亩。”现场,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规划建设股股长潘尚军热情地向观众讲解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该系统承载着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千年传统,正以“取物有度”的智慧守护着草原的生机勃勃,也为全球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着宝贵的“中国经验”。
潘尚军介绍,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与牧区之间有三条河流形成的天然通道相连,这既保障了水源供给,又避免了过度放牧。牧民按季节变化,在夏秋营地和冬春营地间有规律地迁徙,同时对牲畜数量进行严格控制。
夏季转场时,牧民们赶着畜群,跨越上百公里,前往水草丰美的夏营地。“以前,牧民们总想着多养羊,觉得羊养得越多越好。但事实证明适度放牧才能让草场恢复生机。”潘尚军说道。
最让潘尚军惊喜的是,2023年,游牧区内重新发现了消失40多年的蒙古郁金香。轮牧制度避免了草场超载、退化的同时,为野生动植物保留了生存空间。
系统内,草原植被类型多样,划分为山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干旱草原、草甸、沙生植被及沼泽湿地六大类,涵盖野生维管束植物665种,草类植物640余种,包括禾本科、蔷薇科、豆科等优势种群。同时,动物资源丰富,记录脊椎动物24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39种。区域内分布5种《世界受胁鸟种》及36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物种,生物多样性特征显著。
当地还探索出了“保护+发展”的新路径。在生态管控方面,通过草畜平衡政策限制放牧量;在产业升级上,与塔林花食品有限公司合作推广“草地羊”,这种羊肉的价格比普通羊肉高出10%-25%,直接增加了牧民的收入。同时,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壮美的草原景观发展生态旅游,让草原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云南网记者 李熙临 张琦敏 陈思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