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桂声网评:倡导文明婚俗,促进家庭和谐)
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自2025年5月10日起施行。此次修订在优化服务流程、强化权益保障、推动文明婚俗等方面推出多项创新举措。《新条例》增加婚姻家庭服务工作内容,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加强综合性婚姻家庭服务指导工作和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体系建设,倡导文明婚俗,促进家庭和谐,引导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
婚姻是社会的基石,家庭是文明的细胞。近年来,各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移风易俗,抵制高额彩礼、引导婚俗新风的效果正在逐渐显现。然而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当前高价彩礼、铺张攀比、形式主义等陋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既加重年轻人经济负担,又模糊婚姻的情感内核。全国婚俗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农村平均彩礼达12.8万元,相当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2倍。此外,繁琐的仪式也使得婚礼沦为表演秀场,新人疲于应付繁复程序。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区残留的陋俗仍固守性别偏见,将女性物化,将婚姻变成一场交易,这种与现代文明相悖的观念严重阻碍社会进步。此次,《新条例》首次将“治理高额彩礼”写入法规,规定地方政府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树立正确婚恋观,倡导简约适度的婚俗文化,推动移风易俗。
从政府主导的服务网络夯实制度基础,到专业化的辅导体系提供智力支撑,再到价值引导工程重塑文化共识,《新条例》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文明婚俗推进体系。通过设立婚姻家庭服务指导中心,将婚姻服务从登记环节延伸至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婚前教育、婚中调适、危机干预的完整链条。这种制度设计跳出了简单禁止陋习的管制思维,转而通过服务供给培育现代婚姻文化,实现“疏堵结合”的治理升级。《新条例》聚焦社会痛点,将婚姻家庭服务指导纳入《新条例》,有利于引导建立和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构建现代婚姻服务体系,需要从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打造多维度支持网络。服务主体上,要建立政府主导、专业机构协同、社区托底的三级架构,民政部门统筹资源配置,心理咨询师、法律顾问等专业力量提供技术支持,社区网格员开展日常关怀。服务内容上,既要开发标准化的婚姻质量评估工具,也要设计个性化的辅导方案,针对不同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服务方式上,要不断创新“互联网+婚姻服务”模式,通过在线课程、智能咨询平台扩大服务覆盖面,尤其注重向县域及农村地区延伸。
将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写入《新条例》,无疑是此次修订的一大亮点,为婚姻关系的稳定与幸福增添了重要保障。这需要从教育层面、传播层面、文化创新方面等进行系统化的价值重构,培育新型婚姻家庭文化。教育层面,要将婚恋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学阶段开设情感管理课程,高校设置婚姻家庭选修模块。传播层面,要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运用微电影、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传播健康婚恋观。文化创新方面,要推动传统婚俗的现代化转型,保留文化精髓的同时剔除糟粕,设计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文明的婚礼范式。此外,对于生育观引导,应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支持系统,通过政策组合拳平衡家庭发展需求与社会人口战略。
文明婚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制度保障、专业服务与文化培育形成合力,婚姻才能真正回归情感本质,家庭方能成为滋养文明的沃土。(黄宗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