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辉煌沧桑不了情)
本报记者 杨 敏 文/图
有人说,读文读史读安阳。五月槐花香时,记者走访古都安阳,聆听远古的传说,汲取不能忘却的精神,感受这里的新机遇、新变化、新风尚。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安阳拥有先贤的痕迹,还有众多更加闪耀的名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今天的安阳,可以说是一座智慧与美貌并存、传统与现代共享的城市。去年,接待海内外游客4025万人次。
漫步殷墟博物苑、中国文字博物馆,不仅让人领略到人文的厚度,更让人体味到历史的长度。从占卜记事的甲骨,到毕昇的活字排版,再到王永民的键盘时代,一部数千年的汉字通史在此浓缩、凝固,让人穿越历史梦回千年。羑里城、内黄二帝陵等展示的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而悬挂在太行山腰的红旗渠,则是今天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精神。安阳,坐拥2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汇集起文化、历史、山水、红色、航空运动等多种文化旅游元素。
在安阳这片厚土上,甲骨青铜让我们忆古老王朝,寻根朝圣更赞叹华夏文明。遍访俯拾皆是的历史文化,古老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迹,品读现代都市日益强劲的文明脉动,让记者感受到,一座安阳城,俨然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历史教科书。
殷墟,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等大量文物在此出土,这里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如今,这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不仅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300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坐落于安阳市区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是我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是所有文字工作者心中的“圣地”。在这里,入藏文物4123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个方面。记者心存敬畏地了解了汉字的发展变迁,品味着中国文字特有的魅力,赞叹华夏儿女的聪明才智。
安阳不仅是甲骨文的故乡,也是五经之首《周易》的发祥地。在羑里城,记者面对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国家监狱,我国龙山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聆听“文王拘而演周易”“划地为牢”的历史典故,历史虽然定格,感触依然良深。
来到汤阴,发现这里除了拥有闻名海内还的羑里城,还是岳飞的故里。建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的岳飞庙,现存殿宇建筑百余间,拥有保存较为完整地明清古建筑群,历代名人碑碣石刻300余通。而在内黄,据有目前全国唯一双陵并峙的古帝陵——颛顼帝喾陵。先贤早已仙逝,可华夏儿女永远不会忘却,古帝陵已成为大家寻根祭祖的圣地。5月26日上午,在庄严的祭祖典礼上,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向颛顼帝喾二帝敬香膜拜,祈求他们庇佑华夏儿女幸福安康。
天路驰骋看北国雄浑,峡谷漫步听泉潭叠瀑。来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蓝色飘带——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当年林县人民历时十年在巍巍太行悬崖峭壁上,修筑起长达1500公里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孕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如今的红旗渠已经成为著名旅游胜地,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吸引着海内外游客。飞驰在“百里画廊”的太行天路,俯瞰太行山的壮美风光,探寻深峡藏秀的悠远意境。记者思忖,倘若再过千年,我们的后人又会用什么方式来评价这片大地上今天所发生的一切。
安阳人抢抓旅游发展新机遇,让八方来客畅游古都。“旅游+教育”是包含研学旅行、游学旅行、社会实践教育等多个维度的大市场。去年,安阳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称号,红旗渠景区成为“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据了解,携手全国行业巨头发展研学旅游,是安阳近年旅游发展的一大亮点。今年4月6日,安阳与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旅游+教育”战略合作协议,殷墟、红旗渠、中国文字博物馆、羑里城、岳飞庙、太行大峡谷等旅游胜地成为中青旅首批研学旅行基地。
据介绍,今天,安阳的旅游行业坚持观念转变与结构调整同步、投资驱动与消费拉动并重、硬件完善与软件提升并举,实施“123”发展计划,即秉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实施安阳品牌营销和旅游扶贫两大攻坚,布局“畅游、乐游、安心游”的安阳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全面推动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原标题:辉煌沧桑不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