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本报通讯员马祖胜侯涛
本报记者席锋宇
施工地点:在海拔1200米处的半山腰,悬崖沟壑,陡峭崎岖!施工时间:一千多个日夜奋战。隧道长度:9670米。武警交通第九支队官兵让2014年6月26日成为山西省运城市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运宝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中条山隧道顺利贯通。它的贯通,将连通晋、陕、豫三省公路网,加速黄河金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步伐。运城到芮城之间逢雪封山、交通受阻的历史将得到彻底扭转。
知难而上勇者胜
2010年5月,中条山隧道正式开工建设。开工伊始,摆在建设者面前的是三座“大山”一道道难题。
工地条件艰苦超乎想象。隧道施工现场位于中条山北麓,无水无电无路,弃渣场地紧缺。特别是竖井施工现场,位于海拔1200米处的半山腰,一到雨雪天气,车辆便无法通行,施工材料无法运输,生活物资也只能靠手提肩扛往山上运送。面对艰苦条件,全体官兵没有怨言,而是不分昼夜、扛着饥饿、顶着寒风整理施工现场、搭建施工厂房。
施工难度大也是让人头痛的地方。隧道洞身长、围岩差,在深山峡谷中设计有两道通风竖井,且有渗水、溶洞等不良地质,施工难度极大。对此,九支队从全部队范围内抽调精兵强将组成项目班子,从人才技术上给予全力支持。为了保证隧道掘进尺寸不偏离,项目部每季度对导线点进行一次复测。每测一次,测绘班战士要连续一周多时间背负20多公斤重的仪器翻越6座海拔1300多米的大山。
如何协调地方关系也成为施工时面临的问题。隧道施工现场距解州镇2公里,距最近的村庄1公里,人员、机械、材料进场必须穿越乡镇和村庄,对群众生活造成一定影响,部分群众开始以各种名义干扰工地施工。项目部主任尤世雄多次到镇政府、村委会拜访协调,仅村委会就去了不下二十次。最终赢得了理解和支持,人员、机械、材料得以进场。
特长隧道施工中的通风问题是困扰施工的一大难题。当隧道掘进至1000米以上时,就会遇到通风困难、空气浑浊、视线模糊等问题,既影响施工安全、官兵健康,又制约工程进度。经过反复调查和试验,项目部将传统的送风方式变为巷道式通风,把左右洞连接成一个循环通风系统,并与喷淋降尘相结合,洞内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通风时间得以缩短,每月节约电费约15万元。
安全就是生产力
中条山特长隧道口有一面由官兵们的“全家福”照片组成的亲情墙,每个官兵在进隧道前都要在亲情墙前驻足,提醒自己遵守安全制度。为了严防塌方、岩爆、爆炸、摔亡等隧道施工事故,项目部投资138万元配置了集人员定位、路径跟踪、突发事件报警等功能于一体的三级互连网远程监控系统,对洞内施工情况进行全程实时监控,随时了解地表构筑物动态,准确掌握山体和各种地质变化情况。
通往2号竖井的便道长约10公里,盘山而建,紧临峡谷深渊,地势险峻,特别是前5公里跨越850米的高差,犹为陡峭,最大坡度达40多度,大小弯道86道,人员上下工地,极其危险,被官兵们形象地称为“中条山云梯”。为了确保便道使用安全,支队专门从上级协调了性能更好的越野车,研究制定了《竖井便道使用管理办法》,对便道如何管护、安全防护设施如何设置、什么车辆能进入便道、载重车辆驶入便道应采取哪些措施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与此同时,项目部严格执行重大设计方案安全风险评估制度,隧道、斜竖井等工程安全方案全部通过安全风险评估。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识别和登记建档,编制安全管理与监督实施方案,切实做到了现场标识、重点监控、责任到人。实施进洞施工机械车辆尾气检测,加强对施工安全用电、特种机械设备、民用爆炸物品等重大危险源控制管理,强化日常巡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情系百姓写忠诚
项目部驻地史家坟村人多地少,群众生活比较贫困。部队进驻前,村子到解州镇只有一条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行很不方便。为此,项目部在2010年给村里提供了价值近十万元的水泥、河沙、石子等材料,帮助修建了一条水泥路。
路修通了,但是没有实业作支撑,村民收入还是难有提高。为此,项目部提议帮助村里建一个碎石场。随后,大家自筹资金,把碎石场建了起来,项目部免费把隧道出来的石渣送到碎石场。经测算,碎石场每年能给村里带来利润近百万元。
“武警官兵视驻地为故乡,视群众为亲人,给村里建水坝,为村办碎石场免费提供石渣;为驻地小学、福利院儿童捐献学习生活用品;给抗美援朝老战士送粮送油等等,不愧是人民的子弟兵。”驻地村庄村支书史根明深情地说。
2013年2月16日上午,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甘亭镇曲亭水库溃坝,1800万立方米的库水冲出堤坝,湍急的洪水导致4个村庄进水,1000多户群众受灾。根据支队命令,项目部官兵迅速集结,紧急向灾区驰援。官兵们在没膝深的淤泥中连续奋战3昼夜,共清理村民家中淤泥10000余立方米,援助村民100余户,抢运家电、日常生活用品等物资价值约百余万元,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赞誉。
本报记者席锋宇
施工地点:在海拔1200米处的半山腰,悬崖沟壑,陡峭崎岖!施工时间:一千多个日夜奋战。隧道长度:9670米。武警交通第九支队官兵让2014年6月26日成为山西省运城市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运宝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中条山隧道顺利贯通。它的贯通,将连通晋、陕、豫三省公路网,加速黄河金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步伐。运城到芮城之间逢雪封山、交通受阻的历史将得到彻底扭转。
知难而上勇者胜
2010年5月,中条山隧道正式开工建设。开工伊始,摆在建设者面前的是三座“大山”一道道难题。
工地条件艰苦超乎想象。隧道施工现场位于中条山北麓,无水无电无路,弃渣场地紧缺。特别是竖井施工现场,位于海拔1200米处的半山腰,一到雨雪天气,车辆便无法通行,施工材料无法运输,生活物资也只能靠手提肩扛往山上运送。面对艰苦条件,全体官兵没有怨言,而是不分昼夜、扛着饥饿、顶着寒风整理施工现场、搭建施工厂房。
施工难度大也是让人头痛的地方。隧道洞身长、围岩差,在深山峡谷中设计有两道通风竖井,且有渗水、溶洞等不良地质,施工难度极大。对此,九支队从全部队范围内抽调精兵强将组成项目班子,从人才技术上给予全力支持。为了保证隧道掘进尺寸不偏离,项目部每季度对导线点进行一次复测。每测一次,测绘班战士要连续一周多时间背负20多公斤重的仪器翻越6座海拔1300多米的大山。
如何协调地方关系也成为施工时面临的问题。隧道施工现场距解州镇2公里,距最近的村庄1公里,人员、机械、材料进场必须穿越乡镇和村庄,对群众生活造成一定影响,部分群众开始以各种名义干扰工地施工。项目部主任尤世雄多次到镇政府、村委会拜访协调,仅村委会就去了不下二十次。最终赢得了理解和支持,人员、机械、材料得以进场。
特长隧道施工中的通风问题是困扰施工的一大难题。当隧道掘进至1000米以上时,就会遇到通风困难、空气浑浊、视线模糊等问题,既影响施工安全、官兵健康,又制约工程进度。经过反复调查和试验,项目部将传统的送风方式变为巷道式通风,把左右洞连接成一个循环通风系统,并与喷淋降尘相结合,洞内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通风时间得以缩短,每月节约电费约15万元。
安全就是生产力
中条山特长隧道口有一面由官兵们的“全家福”照片组成的亲情墙,每个官兵在进隧道前都要在亲情墙前驻足,提醒自己遵守安全制度。为了严防塌方、岩爆、爆炸、摔亡等隧道施工事故,项目部投资138万元配置了集人员定位、路径跟踪、突发事件报警等功能于一体的三级互连网远程监控系统,对洞内施工情况进行全程实时监控,随时了解地表构筑物动态,准确掌握山体和各种地质变化情况。
通往2号竖井的便道长约10公里,盘山而建,紧临峡谷深渊,地势险峻,特别是前5公里跨越850米的高差,犹为陡峭,最大坡度达40多度,大小弯道86道,人员上下工地,极其危险,被官兵们形象地称为“中条山云梯”。为了确保便道使用安全,支队专门从上级协调了性能更好的越野车,研究制定了《竖井便道使用管理办法》,对便道如何管护、安全防护设施如何设置、什么车辆能进入便道、载重车辆驶入便道应采取哪些措施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与此同时,项目部严格执行重大设计方案安全风险评估制度,隧道、斜竖井等工程安全方案全部通过安全风险评估。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识别和登记建档,编制安全管理与监督实施方案,切实做到了现场标识、重点监控、责任到人。实施进洞施工机械车辆尾气检测,加强对施工安全用电、特种机械设备、民用爆炸物品等重大危险源控制管理,强化日常巡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情系百姓写忠诚
项目部驻地史家坟村人多地少,群众生活比较贫困。部队进驻前,村子到解州镇只有一条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行很不方便。为此,项目部在2010年给村里提供了价值近十万元的水泥、河沙、石子等材料,帮助修建了一条水泥路。
路修通了,但是没有实业作支撑,村民收入还是难有提高。为此,项目部提议帮助村里建一个碎石场。随后,大家自筹资金,把碎石场建了起来,项目部免费把隧道出来的石渣送到碎石场。经测算,碎石场每年能给村里带来利润近百万元。
“武警官兵视驻地为故乡,视群众为亲人,给村里建水坝,为村办碎石场免费提供石渣;为驻地小学、福利院儿童捐献学习生活用品;给抗美援朝老战士送粮送油等等,不愧是人民的子弟兵。”驻地村庄村支书史根明深情地说。
2013年2月16日上午,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甘亭镇曲亭水库溃坝,1800万立方米的库水冲出堤坝,湍急的洪水导致4个村庄进水,1000多户群众受灾。根据支队命令,项目部官兵迅速集结,紧急向灾区驰援。官兵们在没膝深的淤泥中连续奋战3昼夜,共清理村民家中淤泥10000余立方米,援助村民100余户,抢运家电、日常生活用品等物资价值约百余万元,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赞誉。
(原标题:一路通南北天堑变通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