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4月讯 网易财经《意见中国--网易经济学家访谈录》栏目近日专访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军。他以学者的理性思考改革的得失,推崇朱镕基主导经济改革的10年。他认为朱镕基搭下的架构还将继续发挥作用。他最珍视改革的哪一项成果?
在访谈的下半场,张军表示,他并不认为今天垄断国企的弊病是朱镕基改革不彻底的结果。他认为,改革必须具有政治可行性,1990年代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是现实的方案。他说:“我们不能今天因为看到这些垄断性行业,我们对它有很多的这批评,我们就认为在当年是改革不彻底的,我觉得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任务。”今天的国企改革可以探索多条道路,不一定非得私有化。
张军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评价很高。他认为那是改革的特别重大的事件。朱镕基顶着压力进行入世谈判,入世后的事实,证明经济学者对中国产业的担心都是错的。入世让中国贸易爆发式发展。“竞争加强了,也规范了,规则了,引进了规则以后,他们也要按照这个规则做了,这种混乱的局面没有出现,它反而造就了这些开放部门的一个发展的能力。”
张军认为,学者们对宏观经济进行预测,准确度不如天气预报。中国经济有很多变数,不应对中国经济悲观。
张军认为,1980年代的特殊环境,使得青年经济学者大受欢迎。因为当时大家对市场经济都不了解,而青年学者能引进国外经验。今天中国已经是市场经济,学者需要研究的问题更具有技术性,但影响却不如改革年代大。
以下为部分访谈实录:
改革年代学者容易成名
网易财经:在您的改革回忆文章里面,您提到了,在当时改革的时候,中国的一些经济学者的这么一个群体,他们的一个作用,您对他们的这种作用,就是有一个非常高的评价。您认为现在的这些中国经济学者对可能发生的那个改革,会起到跟以前那样重大的这种推进作用吗?
张军:哦,我觉得再也做不到。因为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特殊的这种知识结构这个层面上形成的一个特殊的角色。1980年代,关于经济改革的研讨会其实很少,今天我们每天可能有很多很多的这种会议。可是在那个时候,每一个会议都变得那么重要,可是把那个会放到今天,就没有任何价值。
所以我觉得那个时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定的环境、特定的知识储备,因为刚要改革、要开放,可是我们过去知识的储备、知识的积累都不足以让我们来推进这个经济改革,我们不知道市场经济是什么东西,里面的规则是什么、怎么做,没有任何的知识储备。 尽管那时候的信息不像今天这么发达,可是那时候的年轻人他已经可以阅读英文的东西,可以阅读东欧很多国家的经济改革的文献。那时候,比如说请世界银行来召集一些全球的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家来中国,告诉中国的政府、中国的学者说,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里面企业应该怎么做,政府扮演什么角色,怎么样调控一个宏观经济,怎么样控制通货膨胀,怎么样管理货币,所有这些东西在那边。在那个时候都是新的课题,所以年轻人扮演重要角色,就是因为年轻人他能够在相对宽松的这个环境里面,积极的去接受来自于东欧跟西方的经济学家的文献。
比如说像莫干山会议,大家讨论怎么样推进价格改革、怎么样进行企业改革,都是分成了10几个专题,然后年轻人在那儿讨论。现在看起来那时候讨论的那些东西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常识,可是那个时候它不是一个可以让所有人都接受的一种想法,所以还会有争论。
现在是已经市场经济了,可市场经济里面政府、市场、社会,对内、对外,经济的结构、生产力,货币制度,外汇,所有这些问题都变得高度的技术性了,你不在特殊了嘛对不对,你跟国际上是一样的,所以你也要跟大家讨论同样的问题。可是在那个时候,你是计划向市场,就这两个东西。非常的分明,然后就谁对市场了解得多一点,谁在那个时候就会变成很有影响的人物,就是这个道理。
网易财经:您怎么评价中国经济学界呢?您认为现在的中国经济学界跟1980年代或者1990年代有些什么样的不同?
张军:我想最大的不同就是,1980年代的经济学界,就是经济学家大家关注的问题,是中国的命运,或者说是中国的改革,就是所有的人讨论的问题都是同一个问题,就是改革。今天的中国经济学界,我想就是多元化的.就是说有一部分经济学家是关注我们自己的问题,但是可能很多更年轻的经济学人,大家是在做跟国际的经济学界比较接轨的东西了。也就是今天是做经济学,当年是思考中国经济,所以这是一个最大的区别。
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可以拿出很多人响当当的是经济学家,可是在1980年代,中国没有经济学家,中国只有对中国经济进行思考的学者。他们不具有很好的经济学的训练,他们不是职业的经济学家,他们跟国际上有很大的差距,他们看不懂国际上很多经济学的论文,但这没关系,这不妨碍他在中国思考中国经济问题上面有他的这个思想、见解和贡献。但是今天我们有越来越专业的经济学家,越来越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但是他对今天的中国经济的贡献已经很小了。所以这是个很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