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6月18日讯 如果有一天你的企业门口站着几个外国人,他们声称,要购买你企业所排放的滚滚浓烟的权利,那么你不要吃惊,你该和他们好好谈谈价钱。
碳排放权的交易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一项生机盎然的行业,哪怕在金融危机的今天,该行业发展仍然新兴向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中国2010年的碳排放总额就将增加40亿人民币,而经过最终审核的碳排放权CERS(核证减排量)的全球市场价值将达210亿美元。
追根溯源,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给工业化国家制定了减排任务,但没有对发展中国家作出要求。议定书规定,如果发展中国家在原有基础上减少碳排放数量,就可以把多出来的碳排放量卖给发达国家,自此碳交易的一二级市场形成。
逐鹿碳排放市场
6月18日,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大厅,北京环境交易所与欧洲BLUENEXT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国的CERS可以在两个交易所上市。中国目前主要碳排放交易市场有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碳排放交易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这三家交易所的成立时间都不超过一年,各地交易所密集成立的背后是碳和其他污染物交易权的巨大利润。
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李俊峰表示,新兴市场的规则政策制度都需要厘清和界定,几个交易所有必要联合起来制定统一的交易机制和标准。
合作的同时竞争也不可避免,天津碳排放交易所的外方合作伙伴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而北交所的合作伙伴则是欧洲的BLUENEXT交易所。现场一位买方代表表示,由于碳排放市场只能在国际上进行,所以国内交易所纷纷与外方合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抢占国际市场。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网易财经,对待这几家交易所,发改委还是侧重北交所。他表示,这也是北交所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北交所副总经理勒国良表示,北交所会成为最市场化的交易所。
碳排放权另一种金融衍生品
不过一项新兴品种的交易,风险总是难免。在中国一直从事CER(核证减排量)采购的壳牌中国负责人王峥对网易财经表示,碳排放权交易实际是一种远期交易,属于金融衍生品的范畴。
他表示壳牌在中国从事这项贸易的态度十分谨慎。他认为国内一些项目往往是处于前期阶段,尚没有得到联合国EB组织的最后审批。
国际能源集团副总张化本在会上介绍,中国每年最终的碳排放权申请最终成功率也只为15%左右。王峥表示,国内一些新能源项目的碳排放权交易都是前期交易,最后如果没有获得联合国EB的审批通过,那么之前所签合约就是废纸一张。
同样,在金融危机下外方主动违约的事例也并不鲜见。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自己所服务的外资公司曾经购买中国一家企业的风电项目碳排放权,但是由于资金原因最后违约。现在再建的这个风电项目,仍然在四处寻找国外买家,解决工程的后期资金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