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11月25日报道 湖南卫视制作的真人剧《三里屯的朋友圈》播出之前,就凭借“国内首部真人剧”的名头引起关注,播出之后,又因为节目的真假问题引起挺大争议,但不管怎样,参加演出的年轻男女们,都已随之走红,他们有了自己的粉丝群体,有了百度吧,微博也都加了“V”,并有了统一的身份:《三里屯朋友圈》参演伙伴。现在的问题是,对于这类红人,我们该怎么给他们归类,又该怎么看待他们的走红?
《三里屯的朋友圈》之所以号称“国内首部真人剧”,是因为除了何润东等客串明星,其他出镜者都是素人。他们是节目制作方从成千上万人中选出来的,以真名实姓、真实身份出现,把自己的真实生活、真实职业,和真实交际圈带到节目中,在节目里生活两个月(2015年9月和10月),看看这两个月里,都会发生些什么事。“真”,是这个剧最大的卖点。
这个朋友圈的核心人物,是冰场的花滑教练闫笑、从上戏表演系毕业的卜冠之,还有淘宝店主兼平面模特李妍。从他们身上辐射出去的,是他们的朋友、恋人以及暗恋者,林林总总一共十四个人,都是俊男美女,年龄不超过三十岁,都生活在北京,而三里屯,是他们活动范围的中心,也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既是地理上的地标,也是精神上的地标。
说是素人,但这十四位年轻男女,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过路群众,他们多多少少都和娱乐圈有点关系,这也是观众对这部剧的真实性产生疑问的重要原因。卜冠之是职业演员,已经签了经纪公司;蒋羽熙曾经通过了SNH48一期生选拔,是第一批24名成员之一,后来虽然退队了,但依然和娱乐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王冠澎曾是运动员,在节目播出前,以一组照片成为微博红人,“北航小哥王冠澎”的话题,还在持续发酵;向沛林是传媒公司的执行董事,他的公司正在拍摄吸血鬼题材的网剧。总之,他们多多少少和娱乐圈有染。
这也不难理解,北京已是华人文化中心,对新鲜血液的需求大得惊人,稍微出众一点的年轻男女,即便自己没有存着挤进圈子的心,别人也会推着搡着让你进去。我有个朋友,在北京的IT公司工作,因为手长得比较好看,又会弹钢琴,立刻就被人发现,并且在几个广告或者短片中有过客串,何况是这些本来就有成名愿望的俊男美女呢?
真正诱人的,让他们拥有了大量粉丝的,就是这种娱乐圈边缘人身份吧。他们和娱乐圈有染,但关系还不深厚,他们有成名的愿望,但目前还得做一份普通的工作。他们是凡人中的明星,但远远没有明星的积累,和人们有点距离,但还不至于遥不可及。这点不远不近的距离,特别容易让人产生私属感,喜欢黄晓明范冰冰,就得和几亿人分享他们,喜欢上闫笑或者王冠澎,分享的人就少许多,自己分到的那一份,似乎就多一点。他们像是藏在后院里的一个秘密,已经有点风声,但尚未揭晓,他们也像是一个真人养成游戏的人物,一点点成就都特别珍贵,这种感受,是在大明星身上得不到的。
娱乐业大到一定程度,就得分出各种层次,让各种大众或者小众的喜爱都得到满足,这些红人,正是应这种需求而生的,也让人们的小众需求得到满足。
所以,我们不妨管他们叫“微明星”,各种网红、选秀节目里没有走到最后的选手,都属于这种“微明星”。《三里屯的朋友圈》,则是以特别的形式,挖掘和奉献出了一群“微明星”,他们演出的剧情是真是假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提供了一种私属之感,他们的名声再大一点,这种私属之感就会荡然无存。而现在正是火候最好的时候,我们不妨尽情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