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下半叶的很长一个时期里,中国社会流行这样一句话:“我要给李向阳一点厉害看一看,我要杀他个回马枪!”包括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向阳这个名字被编成歌谣,在小朋友的嘴里一直传唱着,这个能成天和鬼子捉迷藏,跳进灶台刚出地道又进青纱帐,插双翅膀能飞遍城乡的游击队长李向阳,是抗战电影塑造的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
影片由郭振清主演游击队长李向阳,讲述的是:1943年秋,为粉碎日本侵略军“扫荡”华北抗日根据地的阴谋,游击队长李向阳奉命牵制日军驻守县城的松井部队,阻敌进山增援,同时保住在李庄的粮食。李向阳在李庄转移粮食时,被地主杨老宗窥见。杨老宗向松井告密,正苦于搜寻粮食的松井闻讯,率队赶到,松井下令掘地搜索,李向阳派人焚烧李庄附近的炮楼,以转移敌人视线,但松井识破此计,不肯离开,命人继续挖掘,果然发现一处地道口。李向阳为引诱松井离村,率队员化妆进城,炸毁敌弹药列车,拟在松井撤退时伏击。但狡诈的松井在撤退中途突然变卦,率队杀“回马枪”,又折回李庄,以武力威逼民众供出藏粮地点。面对乡亲们受难的惨象,李向阳决心以血还血,与队员再次化装入城,烧毁敌人粮草,处决汉奸杨氏父子。李向阳神出鬼没,令松井感觉草木皆兵。忽闻李向阳在李庄运粮,松井带领手下,直扑李庄。李向阳张网以待,终于全歼松井部队。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次取得胜利的抵御外侮的战争。中国电影则为这场艰难和胜利之战重要的纪录者和讴歌者之一。而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拍摄的抗日战争题材电影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抗战的内容转向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斗争。抗日题材电影不但数量众多,且艺术成就突出,其中多部都成为那一时期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就是我们定义为十七年电影的这段时间里,电影存在比较浓重的政府行为,受众也受到了某种强制性的引导,但电影本身透露出的巨大吸引力和它对以后中国电影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政府的想像。因为十七年电影艺术产生的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中国社会处于一种被封锁、被隔绝的闭关状态。与我国当时“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内向型的、自足的经济体制相适应,当时的中国文化同样是一种独立的、自足的文化。所以,正是通过电影,特别是革命性题材的抗战电影来满足了人们积弱已久、自我的宣扬和认同,也重树了民族自信心,但同时不可避免的,这些影片又面临共同的问题,影片过于类型化,鬼子一般力量都非常强大,由正统日军、日伪军、汉奸组成。鬼子大军浩浩荡荡,伴着粗壮、滑稽的音乐有节奏、外强中干地向村庄挺进。然后集合村民,杀戮无辜,搜寻共产党员的情节,又成为众多创作者展现日军恶行的唯一选择,比如松井部队为找地道口、粮食,将老秦爷烧死,将小宝子枪杀,这些情节都在不同的类型抗战电影里面展现。
但是本片还是凭借它独特的魅力,获得了1956年文化部优秀影片三等奖,因为这部抗日题材的影片在风格和样式上超越了写实,充满了传奇色彩。它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深为观众喜闻乐见。这部片中的人物无论正面的游击队李向阳等,还是反面松井队长之流,都成为新中国银幕上的经典形象。影片一开场,就是李向阳的名字对敌人发生了巨大的效力。到处传扬的李向阳的名字,撼动着敌人的心理防线与真实防线。李向阳在电影中成为一个万能的神,具有了强大的威慑力量。以一个名字就能达到如此制敌效果,也是抗日游击战影片中比较少的一种设置。这种设置里,不可避免地带有神话与夸大的成份,但却是英雄传奇的一种特别的塑造方法,李向阳的表情是亲和的,嘴角边挂着永不言败的微笑。这是演员郭振清赋予角色的一种灵魂,构成李向阳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种乐观的光芒,从李向阳身上散发出来,给人永远的鼓舞力量。惩恶扬善,运用灵活的游击战争,为新中国的胜利做出了至关重要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