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专稿,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文/九时用茶)谈论陈奕迅,逐渐成为我们身边一帮朋友之间的常务话题。每当我们说到华语音乐怎么怎么的时候,无论扯东扯西,总会扯到陈奕迅。记得不久前,曾听一位资深的业内人士说到:香港,幸好还有陈奕迅。看着他现在在大江南北两岸三地的火红,对于我们这些在九十年代后期成长起来的乐迷来讲,是一种由衷的欣慰,因为,我们有幸能亲身见证了,一个歌者,是怎样从新人变为符号的。
在我们成长的年代,没有徐小凤没有邓丽君,没有许冠杰没有罗大佑,张国荣和谭咏麟早以登上神坛,四大天王亦成为过去,那个时候,周杰伦还没有横空出世,超女快男还没有鬼哭神嚎,而真正陪伴着我们走过十年校园时光的,就只有陈奕迅。所以,陈奕迅每一次发片,都牵动着我们这帮85后、90前的内心。
所以,当我收到久违两年的这张《不想放手》之后,我马上感到异常的惊诧——这张专辑居然以童话般的漫画人像作为大碟的封面,而有别于死板老套的大头像,使我对这张专辑的兴趣渐渐浓厚起来。
翻开封套后,这种兴趣不断转化成惊喜——整个唱片封套就像一本几米式的连环画,苏敏怡用十一幅独立的油画将整张专辑的所有歌曲串连起来,而每一张油画不但精美别致,而且还和专辑内每一首歌紧紧结合,令人感到,在香港这么一个凡事讲究商业效益的乐坛,居然还能够出现这种艺术先行的创意概念——毕竟有不少人会因为明星的大头照而购买这张唱片的——实属非常不易。
据闻《不想放手》之所以叫“不想放手”,就是因为陈奕迅不想放开自己对专辑的制作权。也许这就是陈奕迅坚持要保留自己在专辑制作过程中的参与权的结果。《不想放手》算不上概念专辑,但比起《认了吧》的东拼西凑,全张碟一路下来思路清晰、风格统一。这不单表现在那十一幅连环画对主题的呼应,更加重要的是,《不想放手》全碟只用了一个制作人——JimLee(李振权),虽然我一向很疑惑为何香港歌手出国语碟就非得要用台湾班底,但单一制作人在控制大碟的平衡性方面所显示出来的调顺效果确实很值得一众歌手去借鉴。
而顶着“金曲奖最佳制作人”头衔的Jim Lee确实也算得上不负众望,将《不想放手》调理得柔韧有余。继承他一向不喜欢“过度制作”的理念,《不想放手》全碟的确非常清新直接,基本上就是爵士加民谣再加小小蓝调,对比起陈奕迅上一张大碟《Listen to Eason Chan》奢华效果,这次《不想放手》几乎就是走第二个极端。
但看似简单的元素里面其实却加入了很多新尝试——本来爵士民谣蓝调就不是陈奕迅擅长的领域,要是在以前,像“路……一直都在”这种歌是不可能用来做主打的,而且还是第一主打。比起“十年”或是“爱情转移”,Adrian Fu的旋律不具备攻占KTV房的流畅度,歌词也与爱情无关,用这样一首励志歌来当主打,基本上就有点儿属于放弃市场、自娱自乐的意味,但也就是这样特立独行的陈奕迅,更加增添了乐迷对他的敬佩。而事实上“路……一直都在”也确实是一首值得我们仔细品味的作品,简单的吉他和弦与鼓法再加上几声和声,Mac Chew只是用了这样基本的元素就构建了一个充满温馨憧憬的基调。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吴向飞的歌词。作为一个年轻的填词者,他在填写这种题材的时候并没有犯很多国内励志歌“假大空、浮夸风”的毛病,真正放进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果说“路……一直都在”还没能让我们看清吴向飞的功力,那么在接下来的“独居动物”中他则完全表现出自己的身价。本来像Level28谱写的这种难以填上中文词的旋律,如果落入国内很多三流词人手里很容易会成为那些言之无物大喊口号的鸡肋,但吴向飞鬼马调皮的笔法不但清晰地道出了众多宅男的内心世界,而且还到处洋溢着幽默感。如果再看看另外一首由他来填写的“臭美”,我们就会知道这种幽默并不只是单纯的偶然,曲世聪写的“臭美”也属于不好入词类型的旋律,但在歌词里吴向飞对“臭美者”辛辣的讽刺所体现的,除了他丰富奇特的想象力,还有他成熟老练的填词技巧,使人难以想象他只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小子。只要我们不以看待黄伟文或者林夕的水平来看待他的,吴向飞绝对属于国内一流的词人行列。难怪陈奕迅会将“7”这么私人的秘密放心交由他来表达,虽然在我看来他在“7”里的处理有点儿卖弄和故弄玄虚,不过作为在整张大碟里所填写的唯一一首情歌,吴向飞也向我们展示了他自己别树一格的笔法。
值得一提的是“7”的作曲人是曾经与萧亚轩擦出过很多火花的倪子冈,不过在这首歌上无论是旋律还是他负责制作的配乐都未免有点太过平淡无奇。相比之下另外一首同样出自倪子冈手笔的“漂亮小姐”则显得有趣得多,作为整张大碟最重口味的一首歌,不论是歌词、编曲还是陈奕迅的演出风格与和旋律结合得天衣无缝。而这首由倪子冈自己与卓伸颖一起填写的歌词,词内又“列车”又“月球”又“葡萄成熟”,看来陈奕迅不但成了宅男的形象顾问,还成了一系列名词的代言人。
不过倪子冈作为一位音乐人,在填词的时候能够表现出这样独具心裁的文字触觉,实在难得。因为在在同一张大碟内,另一首由一个人来包办曲词的“不要说话”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小柯创作的“不要说话”在这张专辑里是一个相当异类的存在,在音乐类型上,这是全碟唯一一首具有卡拉OK元素的旋律,配乐上也采用了较Pop的编排,而在题材上,这也是《不想放手》唯一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情歌,但小柯的歌词实在有点枯燥无味,毫无风格,与同碟内其它作品相比有点格格不入的感觉,大概小柯真的不怎么会说话。对比起来,大碟里另外一首温情作品“倒带人生”就显得高明很多。当然,方大同作为一个几乎被捧上神坛的新秀,在创作这类R&B配爵士的歌曲时绝对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难得的是和陶喆合作无间葛大为,在第一次为陈奕迅填词歌词的时候就奉献了一则如此具有小资情调的“倒带人生”,和整首歌的基调配合得滴水不漏。不过,要说专辑中最使人惊讶的则来自由英国人Russell Harris亲自为陈奕迅谱写的“Aren'tyouglad”,不只是因为他写出了整张专辑最流畅的一阕旋律,最重要是这种Bohemian式反思城市物质主义的歌词,十足就是一个林夕装上英文版补丁后的成品!
我不知道,究竟是林夕这种反思主义者已经将他的信条传染到西方,还是在西方世界里,对现代城市主义的反思真的如此普遍。当钢筋铁幕急速进占这个地球的时候,很多在城市中成长起来的知识份子都纷纷对“城市年代”的世界进行反思。“然后怎样”是一首很容易使人动容的歌曲,虽然曲世聪所写的旋律只有短短两分多钟,但林夕寥寥数笔就将当下廿一世纪迷惘一代的复杂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的确,几乎每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生命,都经历过狂热之后冷淡,都尝试过愤慨之后的阑珊,我们每个人,可能刚开始的时候,都只是贪玩,继而成为了负担。但我完全不认为“不想放手”的陈奕迅应该以“然后怎样”的方式来结尾,虽然前方的路永远是未知的迷,但对着前路自我拷问“然后怎样”,恐怕只是一种林语堂式的消极避世,我很难承认这是一个反思主义者应有的态度。所以,我认为更加适合为这张《不想放手》作结语的应该是“土星环”,最使人敬佩的应该是能够从AdrianFu消极的旋律中领悟出积极意义的黄伟文。在这阕讲述理想主义者对自己理念的坚持和追求的歌词里(虽然好像很多人将之当成“情歌”),黄伟文真正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不想放手”的陈奕迅,和他的一帮同伙,在梦幻的极乐园里,结伴同游,笑傲尘世,在全世界都接纳他们之前,一直坚守堡垒,他们每一个就像苏敏怡笔下那个快乐的小王子一样,永远展露着笑颜。我们本来在哪里也可以,为什么会在这里?我们之所以在这里,是因为我们都有所追求,都希望靠我们的双手去改变一些东西,纵然那只属于青春的菱角,可能会在年月的洗礼中被磨平,但都不能够成为阻挡今天热血的理由。我们可以反思,就好像这张《不想放手》,固然它还远远远远不够称作完美,甚至和陈奕迅的粤语专辑相比,差距显然易见,但反思不是我们逃避的借口,而应该是令我们不断完善自我的药剂。
十年之前,我们听《我的快乐时代》,可能我们都不曾想过陈奕迅能够达到今时今日水准和成就,十年之后,但愿我们依然能够和陈奕迅一样,在反思中继续成长,而心中的熊火还没有熄灭。
但愿我们都有一个快乐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