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每天随时拿起手机,搜索着疫情信息,心情也随着紧张、焦虑、难过或感动?
您是否因为连续几天宅在家中,感到有些憋闷?
您是否在坚持读书、锻炼、思考,感受宁静的力量?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相互支持和乐观的心态。
积极心态,共度难关——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积极心态,共度难关》系列课程开讲!
第一讲由清华大学社科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昱鲲博士分享《培养积极情绪,提升身体免疫力》的课程内容,一起来学习吧!
版权说明:本课程内容发布已获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授权 请勿随意转载!
目前对抗疫情的很多有效方式中,除了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勤洗手,戴口罩等方式以外,还可以通过积极情绪帮助我们战胜病毒,缓解焦虑紧张的心理并提升免疫力。
为什么呢?
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学教授谢尔顿·科恩(2003)曾做过一项研究,测量了334名成年人的积极与消极情绪后,给每个人的鼻子里滴入感冒病毒,然后进行隔离观察,结果发现积极情绪多的人更不容易感冒,除了普通的感冒,科恩还对流行性感冒(由流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做了实验,结果也是一样的,积极情绪多的人也不容易患流感。尤其可见,积极情绪可以降低大约1/3的概率患感冒或者流感。
科恩教授还帮我们总结了积极情绪对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
有更少的疾病症状、疼痛;
在家老人的中风风险更低;
冠心病人复发住院的概率更低;
对孕妇生产更有利。
目前冠状病毒疫情严重,焦虑、担心、愤怒等消极情绪影响着很多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分享今天的这个主题,让大家了解积极情绪的益处,学习如何提升积极情绪,其实,我们在家就可以做一些事情来提升我们的积极情绪。
那到底是什么积极情绪呢?
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心理学教授Barbara Fredrickson,在她的书《积极情绪的力量》里提到,人类的积极情绪10种。包括喜悦;感恩;宁静;兴趣;希望;自豪;好玩;激励;敬畏;爱。我们通过一些练习或者活动提升任何一种积极情绪都可以,今天赵老师给大家重点分享其中的一种:感恩。
研究发现,感恩对人类的健康有大约9%的贡献;孤独的人更容易患疾病,因为孤独的人和他人几乎很少有交流。而感恩可以帮助我们构建与他人的关系,产生更多更有意义的交流和积极的情绪,从而减少了孤独,疾病也会更少。
那我们怎么练习感恩这种积极情绪呢?
给大家推荐的练习是写一封感恩信,不只是写,写完后而需要念给对方听。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等人(2005)在一项关于写感恩信的研究中发现:写感恩信的人幸福指数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并且维持了大约6个月。而抑郁指数也在3个月内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目前严峻的疫情中,大家只能在家隔离,并不能出去和很多人出去去交流,但我们可以在家里尝试写一封感恩信。
建议的格式是:
TA对你的支持和帮助
带给你的益处和感受
感谢TA
要记得把这封信写完后方便的时候念给对方听,如果是奋斗在一线的亲人或者朋友,写信不方便,也可以通过发微信,发短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恩,体会感恩时的积极情绪。
有些人发现,我们发给对方感恩短信后会收到的回复比较奇怪,比如说对方会问“你有问题吗?”“你需要什么帮助吗?”等等,大家不用担心,收到这些回复的原因是因为平时我们很少表达感恩,我们经常认为周围人的善意,支持等都是理所当然的,只有有问题的时候或者得到了帮助的时候才想到感恩,所以大家才会有时候出现这种回复。
通过表达感恩,我们其实会发现生命中什么才是最珍贵的。期待大家的感恩实践!
小贴士
赵昱鲲博士教你如何管理现在面临的很多消极情绪(沉闷,焦虑,紧张,愤怒等)
三个简单的步骤:
第一步:接纳消极情绪。只要我们是正常人,我们就一定会有消极情绪,有消极情绪是正常的,不要抗拒,要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如果我们不接纳,压制消极情绪会让情绪更糟糕,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一件小事,我们却越闹越大,就是因为消极会让消极更消极。而当我们接纳的时候就会平静下来,之后作出的反应才会更加理性。
第二步:改变认知。面对同样的疫情,看同样的新闻,为什么就会有些人更紧张,有些人会平静很多,遇到的事件本身并不会让我们焦虑,我们认为这件事不好办了让我们产生了焦虑。比如说,面对疫情,如果我们只看到“人祸”的一面,就会完全被愤怒情绪占满;但如果同时想到,病毒是随机变异的、大自然的随机事件,就会冷静一些。而当我们冷静下来思考的时候,反而会做出更有效更有益的决定,可以帮我们更快战胜病毒。
第三步:落实具体行动。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做一些带给自己积极情绪的事。比如,放下手机,去收拾收拾房间,和家人说说话,陪孩子玩一玩。或者做一些能让你投入其中的事,比如读书,画画等。关键是要有意识地、主动地用这些行为带自己走出负面情绪。除了感恩信,我们还可以通过锻炼身体或者冥想的方式帮助自己提升自身的免疫力。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积极心态,共度难关》系列课程介绍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中心著名积极心理学家彭凯平、樊富珉、赵昱鲲,共同为大家带来系列公益课程,一起学习靠谱的科学知识和简单易行的方法,用更积极的心态携手走过这段困难时期。
讲师介绍
(从左至右分别为:彭凯平 樊富珉 赵昱鲲)
彭凯平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中国北京积极心理学学会理事长
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2009年至今)
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学博士
樊富珉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前任副系主任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注册督导师
中国科协全国临床与咨询心理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卫计委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心理救援专家组委员
赵昱鲲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驻华代表
美国《积极心理学日报》专栏作家
清华大学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应用积极心理学硕士
师从“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马丁·塞利格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