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各地频现“最牛”名校录取率
2015年美国院校申请已接近尾声,各大名校陆续公布了录取结果。根据常春藤盟校的录取结果来看,今年的录取形势比往年更为严峻,中国留学生迈入世界名校的门槛也越来越高。
但近日,多家媒体对当地的国际班/国际学校的升学情况进行了报道。在这些报道中,无一例外地提到了“最牛”班级的高名校录取率,例如:广州某校2015届四个班超过90%的学生被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录取;湖南某校国际班2015届高三毕业生中75%的学生考入美国排名前50名的院校……
点击查看相关报道调查1:北京部分国际学校毕业班的名校录取情况
本届毕业生总人数285名。所有学生都拿到了美国、加拿大、英国、澳洲和瑞士等顶级名校的offer。 其中吴珂被斯沃斯莫学院(2015USNEWS 文理学院排名第3)录取;栾昕宜获得全美排名第16的范德堡大学和全美排名第20位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offer。另有数名学生分别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2015USNEWS全美排名第23)、卡内基梅陇大学(2015USNEWS全美排名第25), 以及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2015USNEWS全美排名第30)录取。 而在加拿大名校中,北京王府学校有近20名学生先后被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多伦多大学、和滑铁卢大学录取。
北京世青国际学校本年度毕业生总人数50名。其中,中国籍毕业生人数为22名,所有学生均拿到了世界名校的offer。其中李建获得美国杜克大学录取(2014USNEWS全美排名第7,2015全球大学排名第8);郝文杰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录取(2015全球大学排名第14)。
调查2: 国际教育很“牛”!但“牛”在哪儿?
世青国际学校采用的课程项目为IB,今年第15年办学,是国际文凭组织IBO的中国旗舰学校。IB区别于国内引进较多的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海外课程,是不隶属于任一国家的全球化教育体系,在147个国家近4000所学校同步开展,也被世界名牌大学承认并默认为最高水准的中学教育项目。很多大学都会给于IB学子减免学分的待遇。我们的毕业生可以受到世界名校的青睐,除了个人的学业成就之外,也得益于IB学子的身份。
有人认为,学生选择国际学校是为了逃避高考的压力,但其实学生在国际学校学习并不轻松。比如,在王府学校,有些学生要学习五门以上的AP课程。但不同的是,学校和老师并没有强迫他们学习,学生自己在给自己加码,于是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和考试。
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很优秀,是因为他们的学习自主性高。很多家长会担心孩子进了国际学校后,就不学习了。从我的教学经历来看,这和孩子的本性有关,如果学校和家长越压迫他,他就越反抗,如果给他自由的空间,他或许能学得更好。
国际教育也鼓励学生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学校不会硬性地规定学生如何学习,而是让学生追求多元化的发展,让他们自己拓展、自己推动自己的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学生的素质越来越超出我们的预期。一定的规范、一定的自主性,会让孩子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长此以往,家长会看到孩子在快速成长,而且他们去国外也能更加适应。
观点1:国际教育沦为了“洋应试”?
当下开展国际教育的中国学校近千所,不好以偏概全。个人观点:如果中考以后才进入国际课程项目,那就可以明确定位是留学预备班。只要是办学者认真按照国际课程项目的要求办学,为学生进入海外大学做准备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当然,如果是按照培训班的方式办国际班,只刷分不教育,搞“洋应试”,那就是在误人子弟。
当下更多的是“80后”的新派家长选择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让孩子进入国际课程项目学习。相对于那些中考完才进入出国教育和国际教育的高中生来说,小朋友要走的路更长,比如世青学校开设的小学国际项目,四年级就开始有全球统考,与100多个国家的同龄人同行,这和留学预备班的定位就太遥远了。我们的教育国际化改革给了中国家庭更多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选择了国际教育这条非主流的成长道路,只是源自对孩子自身独特性的珍视,而不是在乎将来能进什么大学。
我认为,国际学校的国际教育不存在沦为“洋应试”的问题。首先,作为一个学校,国际学校有自己的办学宗旨,比如,王府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相比于考试成绩,学校更重视的是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视野、多元的理解能力,以及在全球竞争力中成为精英领袖人才。
其次,与以前的家长相比,现在的家长的想法不一样了,他们不再盲目地追求学校的排名,比如说,一定要把孩子送到前五十或者前三十的学校去。今年这一届,有一位学生叫熊佳慧,被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录取了。但她最后选择去一所排名低于卡内基梅隆的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简称UIUC)。因为她更希望学习UIUC的工程专业。
此外,国际学校的课程很丰富,学生们都多才多艺。在王府学校,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组建了汉服社、歌剧社等等,今年还成立了一个少数民族社团、一个中医的针灸社团。 有一位特别优秀的学生叫栾昕宜,她创建了一个爱心家教社,集合了一批优秀的高中生通过在暑期对小学生提供家教服务赚来的钱捐给贫困地区在教育上需要帮助的孩子。这样的公益是自循环地,实现了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然后再去帮助别人。
因此,国际学校的学生除了在努力学习外,他们课余时间的生活也很丰富多彩,并不是为了准备出国的考试而“头悬梁锥刺股”。所以,我不认为国际教育沦为了“洋应试”。
观点2:学校是否应该大力宣传名校录取率?
我不赞同这种做法。我认为社会不应该用是否被名校录取来评价一个学生,不应该用名校录取率来评价一个学校。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我一直在向他们传播一个理念:我们不能以学习成绩定义你,也不能以家庭来定义你,我们要看的是你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否能在社会中起到推动作用和传播正能量。
在美国,家长会让孩子做社区服务以培养他们的领导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呼吁家长和社会多关心孩子内心的成长,而不是孩子能不能被名校录取。家长和学校应该帮助孩子回归自己的内心,找到人生的重心,让学习的外动力转化为内动力,自然孩子的发展会超出我们的预期。
当然,学校希望尽可能多的学生上名校,但是现在的学生有自己的主见,他们对未来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划,去不去名校,我们尊重学生的意愿。所以,名校录取生的多寡并不能说明一个学校的好坏,而是要看这个学校能否培养出一批有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学生。
我很不赞同这种方法,个体的所谓成功不能全部归功于学校的培养,更多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年轻人的个人奋斗。对于宽进严出的海外大学来说,进入一所大学也并不代表什么,中国留学生惊人的淘汰率和毕业率就摆在那里,当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栋梁的时候才值得炫耀。当然,国际化教育不能只喊口号,做事的风格也应该符合国际教育的气质。
国际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一个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世界人,形成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价值观是我们IB学校最重视的部分。世青国际学校2011届的毕业生李琪翰同学就曾经被很多媒体报道过,他被斯坦福大学录取后延期一年上大学,并利用这一年时间去汶川和甘肃做志愿服务,同时将奖学金捐赠给绵阳的山区小学,兴建了世青图书馆。这样的年轻人才是我们应该宣传和推崇的榜样。
结语:“孩子进名校”不是教育的目的
孩子能考入世界名校固然是件好事,名校的教育资源能让孩子受益终生。一所学校收获了颇高的名校录取率,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但是,“进名校”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更不是教育的全部。
梁启超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为什么要进学校,是为了求学问;我们为什么要求学问,是为了学做人,学做一个不惑、不忧、不惧之人!”相较于孩子能不能进名校,孩子能不能成人,能不能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是家长以及育人者更应该思考的问题。正如刘娜所说,我们不能以学习成绩定义一个学生,也不能以家庭来定义一个学生,我们要看的是他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否能在社会中起到推动作用和传播正能量。
在如今愈发激烈的世界名校申请大战中,我们见识了国际教育的“厉害”,它把一批批孩子送入了世界名校。在被一组组漂亮的数字“惊艳”到后,我们应该多关注国际教育的目的,乃至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