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在杭州市钱塘区,围绕新生代企业家的“青蓝接力”行动正悄然改变着这里的产业生态。截至目前,钱塘区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理事成员已达95人,平均年龄40周岁,其中35周岁以下的有23位,高学历、年轻化、多元化成为这群企业家的鲜明标签。
他们中,既有接过父辈旗帜的“企二代”,也有从高校实验室走出的“创业先锋”,更有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的“新钱塘人”。“在钱塘区委统战部、区工商联的引领下,钱塘区通过‘青蓝薪火营’‘青蓝接力·新创伙伴’等培育工程,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钱塘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工商联党组书记沈建平称。
薪火相传,筑牢成长根基
“我们立足全省产业大区和最大高教园区的双重优势,聚焦新生代企业家梯队培育与高校青年创业孵化,打通‘学业-创业-产业’三业一体的青年企业家成长通道。”钱塘区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会长、中策橡胶集团副总裁沈昊昱介绍。
为筑牢薪火相传的根基,钱塘区构建“联合式”培养体系。依托钱塘科学城,与高校共建区校统战联合体,搭建“1+5+N”青蓝薪火营培育与实践基地,开设“薪火讲坛”“青蓝对话”“菁菁沙龙”等品牌栏目。26期培训参训超500人次,实现新生代企业家95%参训率、理想信念教育100%覆盖。
建立“师徒结对”机制,精准匹配新生代企业家成长需求。邀请知名浙商担任创业导师,聘请高校学者、机构专家为成长顾问,推行“四个一”帮带行动,采取“跟班学习+项目共研+资源对接”模式,量身定制“菜单式”培训方案。目前已促成24对新老企业家师徒结对,16名新生代企业家顺利接班。
依托民营经济人士之家设立的“导师工作室”和“钱塘倾听·亲清聚力”议事平台,区工商联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企业家联合“把脉问诊”,建立问题“收集-诊断-解决”闭环机制,累计协调解决场地、资金等事项143件。
学产创孵,贯通成长通道
以“校地融合、产学协同”为抓手,钱塘区工商联打造全链条实践培育体系,让青年人才从校园直达产业一线。
钱塘区工商联依托“钱塘校融”青创联盟,携手高校创业学院成立“钱塘青蓝接力新创联盟”,实体化运作高校产学联盟、校友总部联盟,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创业园-特色小镇”校内外育孵空间。创建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业空间12个,推动47项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钱塘区开发“钱塘校融”产学研数字平台,推出“钱塘科创拍”,联动高校建立10家协同创新中心,高校大型科研设备共享率提升至72%。校企联合专利年申请量突破800件,区内校企合作项目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学产创融合的创新磁场持续增强。
在人才储备方面,钱塘发布青蓝接力新创伙伴赋能成长计划,政校企三方联动,共建25个现代产业学院、120余个企业订单班,教育部认定产教融合项目337项。鼓励专精特新企业挂牌见习实习基地,为产业输送定制化人才。大学生创业项目获风险投资额超3亿元,创新指数跻身全省前三,高校应届毕业生留区人数持续增长,人才储备规模不断突破。
生态赋能,厚植成长沃土
秉持“精准服务、全时响应”理念,钱塘区工商联创新增值服务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在服务机制上,钱塘区迭代“拿地即开工”“净地一件事”等一批改革经验,在六大产业平台设置产业服务驿站,聚焦不同产业的个性化需求,将增值化服务延伸至一线。设立“兜底办”专窗,落实首问负责制,实现“服务最多问一窗”。
为强化民企支撑,钱塘区建立民营经济人士之家与亲清政企“双服务”数字平台,创新“钱塘民企频道”,常态开展“百家民企进高校、百名专家进民企”活动,搭建成长诉求、路演分享、政企交流平台。推出产业新政50条、助企纾困22条等惠企政策,联合司法、金融机构打造“法治护航”体系,推出“青创贷”“人才险”等特色产品,为企业提供风险预警与金融支持。
优质服务换来发展实效。沈建平表示,如今企业诉求平均响应时间压缩至8小时,增值服务办理效率提升60%,政务“好差评”满意度达99.2%;15家企业获评省级“专精特新”,3家跻身行业百强,2家成功上市;年度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40%,高层次人才流入量居杭州首位,区域人才吸引力与凝聚力持续增强。
面向未来,钱塘区将围绕提升培育精准度、强化创新引领力、优化系统协同性,推动新生代企业家培育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