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7日,“云涯际:管怀宾作品展”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联合主办,南京艺术学院数智科创中心、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协办,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承办并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提供学术支持。
展览以“云涯际”为名,引领观者进入一个存在于天与地、虚与实之间的临界场域。管怀宾以其独特的“物语系统”——塔、镜面、乌鸦、太湖石等元素,在展厅中构建起一座座“管式园林”,巧妙地在传统与当代、物性与心性之间建立起一种对峙且融合的张力。展览超越了单纯的美学展示,通过物质的语言与造园的行动,为身处技术浪潮与感知压缩时代的我们,提供了一处可供沉思与寻求平衡的“精神栖所”,有力地回应了如何在这个流动的时代中安放自我这一核心命题。
![]()
展览现场
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刘伟冬,展览学术主持、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杭间,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彤,中国美术学院组织部部长、教授封治国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展览艺术家管怀宾致答谢辞。
东京艺术大学原副校长、教授保科丰巳,南京艺术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崔雄,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管慧勇,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冬龄、杨奇瑞,浙江油画院院长常青,江苏省美术馆馆长王法,江苏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刘灿铭,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刘旭光,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澳门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宁波大学、浙江传媒学院、苏州工艺美院等多所高校与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各地艺术机构的艺术家、媒体、策展团队与企业等代表出席开幕式。
![]()
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刘伟冬致辞
刘伟冬指出,管怀宾是从“中国美术南通现象”中走出、并成功走向国际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既植根于中国传统造园美学,又具备与国际当代艺术平等对话的语言能力。刘伟冬回顾了南通籍艺术家赵无极等人的成就,认为管怀宾延续了这一地域的艺术血脉,其作品即便置于国际顶级雕塑大展中也毫不逊色,不是作为文化补充,而是作为具有独立价值的艺术存在。他通过装置、影像等媒介,将苏州园林所蕴含的传统美学精髓——空间的转换与自然元素成功转化为当代艺术语言,创造出个人的“当代园林”。刘伟冬强调,管怀宾是一位注重手工实践的“艺术劳模”,其200余件展品凝聚着持续的手工打磨与思想锤炼。这种对手艺的执着、对时间的投入,以及将传统核心元素进行当代转化的探索路径,为青年艺术家树立了重要典范。此次展览不仅展示了一位成熟艺术家的成就,更为艺术教育提供了关于创作态度与方法论的深刻启示。
![]()
展览学术主持、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杭间致辞
杭间指出,在全球当代艺术面临重新评价的当下,管怀宾三十年来不随波逐流、坚持独立思考的品格尤为珍贵,这种一以贯之的追求使其作品具备在艺术史中沉淀下来的持久力量。杭间认为,尽管使用装置、影像等当代艺术语言,管怀宾本质上是一位“现代主义者”。其作品建构的并非异托邦,而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乌托邦——通过“喇叭”等符号语言,继承俄罗斯先锋派传统,以材料与结构展开对社会温和而深刻的反思,展现出崇高与神圣的精神追求。国画专业的留白训练、苏州园林的滋养与日本物派的影响,共同塑造了管怀宾独特的创作路径。他最终以多元的结构性思考和勤奋的创作状态,超越了单一流派影响,形成了包罗万象的个人艺术体系。在“云涯际”这一主题下,其作品为观众提供了可不断延伸的解读空间,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对全球性问题的深刻思考。
![]()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彤致辞
李彤指出,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管怀宾以“云涯际”为意象的近200件装置、影像及手稿作品,全面展现了其融合中国古典造园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实践。他认为,管怀宾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代表人物,其探索建立的“势象美学”体系既承载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又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为艺术教育界提供了研究空间叙事与物象哲学的珍贵范本。他强调,南京艺术学院始终秉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的理念,此次与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展览,既是对当代艺术的深度反思,也是对艺术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探索。期待本次展览能为广大师生及艺术同仁带来启迪,有效推动文化艺术创新的深入发展。
![]()
中国美术学院组织部部长、教授封治国致辞
封治国深度剖析了管怀宾的艺术轨迹与创作特质。他回顾了管怀宾自1985年进入中国美术学院学习以来的艺术历程,指出他早在1993年于日本留学期间,就已开始思考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与当代创作的对话可能,并将此思考贯穿于其博士论文与持续至今的创作中。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劳模”,管怀宾几乎每年通过一至两次个展呈现其持续性的艺术探索,其作品展现出鲜明的“国际语言”与“东方精神”的融合。一方面,他的装置与影像创作避免简单套用中国政治符号,语言方式具有国际通感,为其进入世界当代艺术语境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管怀宾创作的精神内核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苏州园林所赋予的美学底蕴。此外,他坚守源于传统架上绘画的“手艺精神”,对每件作品的物料都亲力打磨,使其作品在观念之外,保有迷人的艺术质感与语言个性。封治国特别强调,管怀宾是当代艺术家中极为注重理论梳理的“知行合一”者,其新书《园语》的出版,正与其艺术实践共同构建起思想与观念的最大张力。
![]()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展览艺术家管怀宾致答谢辞
管怀宾感谢了为展览题写展名的王冬龄老师,其书法为展览主题注入了新的想象空间。他深情回顾了与南京艺术学院的深厚渊源,从青少年时期视南艺为“艺术坐标”,到后来与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交流,这些经历都成为他此次“回到心中省城”做汇报展的情感基础。展览主题“云涯际”是继十年前“无人界”与两年前“天际线”展览后的延续探索,关注的是现实与虚无、眼前与遥远之间的特殊区域。他特别介绍了四展厅展出的近200件小型装置作品,这些创作替代了早期手稿,成为其近三四年创作脉络的集中体现。最后,管怀宾分享了他的装置艺术观:强调物与物、物与空间、物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并通过这种关系逻辑承载思想观念。他坦言艺术家的工作如同“唤醒物体”,也让物体唤醒自己,最终在空间中形成具有磁场性的信息传达。最后,他衷心感谢了布展团队与各界朋友的支持,正是这些温情赋予了他的作品温度与力量。
![]()
管怀宾将其代表作品捐赠予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林书传代表南艺美术馆接受捐赠。
![]()
展览开幕前,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新书《园语:一个装置艺术家的造园心迹》发布。《园语》一书系统性地回顾了管怀宾独特“园语”思想的生发与实践,收录了其10篇艺术随笔与3场深度对谈。书中深入呈现了艺术家如何将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当代装置艺术,在空间营造中展现深厚的人文情怀与意境追求,为探索具有东方特色的当代艺术之路提供了重要范本。活动通过出版与展览的联动,立体地展现了管怀宾教授丰硕的艺术成果。
![]()
管怀宾教授与管慧勇社长共同为新书揭幕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向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捐赠《园语》新书,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林书传代表官方接受捐赠。
展览现场



![]()
![]()
![]()
![]()
来 源|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摄 影|杜 杨
编 辑|郑佳怡
责 编|周 慧
审 核|徐 元 管怀宾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国美学术通讯”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体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