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海洋社牛之王?南海惊现12种鲸豚“跨界”组合!中国科学家首次量化记录南海鲸豚多样化混群现象。请看本期“海潮天下”的介绍。
![]()
本文约4200字,阅读约8分钟
在南海,多物种鲸类混群(Mixed-species Groups,MSGs)的现象近年来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尽管南海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且拥有超过1/3的全球鲸类物种,但关于鲸类MSGs的研究尚属首次。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小编注意到,2025年11月初发表在《海洋哺乳动物科学》期刊上的一篇最新研究,中国科学院李松海研究员团队基于在2019年至2025年的鲸类调查数据,首次定量评估了南海离岸地区的鲸类混合物种群体,旨在探讨其物种组成、多样性和频率,并初步分析可能的驱动因素及其生态功能。
所谓混群(Mixed-species groups, MSGs)现象,是指两个或更多不同物种的个体在空间上紧密聚集,其互动表现出有意识的关联而非偶然的巧合。这种现象在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多种分类群中均有记录,且持续时间从数分钟到数年不等。研究普遍认为,混群的形成能为参与物种带来显著的演化优势,例如提高觅食效率、降低被捕食风险和增加社会效益。因此,对混群的研究是理解物种共存、种间关联、行为互动以及生态位分化的关键所在。
尽管全球鲸豚混群的研究已记录了涉及54种鲸豚的216种不同物种配对,但热带水域等数据缺乏地区的调查相对匮乏,这导致人们对鲸豚混群的生态或行为驱动因素知之甚少。南海(South China Sea, SCS)作为热带-亚热带生物多样性热点,栖息着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鲸豚物种,且已被认定为潜在的“重要海洋哺乳动物区域”(Important Marine Mammal Area, IMMA)。但是,在该海域,鲸豚混群的现象此前却鲜有记录。过去的研究多集中于近岸环境,对离岸和深潜物种的可靠观测数据极度有限。
▼ 海潮天下·往期相关报道:
曾遍布中国南海近岸,儒艮为何在20年内“全线崩溃”?基于841位渔民口述,实锤它们已区域性功能性灭绝
重要物种或将灭绝!十年磨一剑,识别了242个重要海洋哺乳动物区域(IMMAs)
![]()
上图:
南海海域的抹香鲸。图源:中国科学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

南海离岸鲸豚混群
首次量化评估
为弥补这一数据空白,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李松海研究团队基于2019~2025年间在南海离岸水域开展的八次专项鲸豚调查数据,首次对南海的鲸豚混群进行了定量评估。调查覆盖了17,781公里航线和139个调查日,共记录到261次鲸豚群次。其中,有34次观察符合混群定义(即占比13.0%),227次为单物种群。研究共识别出17种齿鲸,包括11种海豚科(delphinids)、1种抹香鲸科(physeterid)、2种侏儒抹香鲸科(kogiids)和3种喙鲸科(ziphiids)。
在空间分布上,21次混群(占总数的61.8%)集中在海南岛东南侧,即琼东南陆坡(Qiongdongnan Slope)附近,表明该区域是鲸豚混群观测的明显热点。所有记录的混群均涉及两种物种,形成了12种不同的物种配对。其中,海豚科物种出现在32次混群中(占94.1%),而仅涉及海豚科物种的混群有30次(占88.2%)。
![]()
图1、南海鲸豚目击点和混群热点分布。 图(a)展示了2019年至2025年间在南海进行的船载调查航线和所有鲸豚群次的目击位置。图(b)聚焦于海南岛东南侧海域,此区域是混群(MSG)观测最为频繁的地点。图中彩色的符号标示了记录到的所有鲸豚混群目击点。论文出处:Liu, M., M. Ouyang, W. Lin, et al. 2026.
▼ 海潮天下·往期相关报道:
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被高估了?新研究:雷州半岛东部白海豚的真实种群规模
中国科学家首次描述重要海洋哺乳动物区域
![]()
上图:科研人员在南海记录到短肢领航鲸与弗氏海豚混群游的现象。图片来自新华社

短肢领航鲸和弗氏海豚是主要混群搭档
在所有目击的物种中,最常见的物种是热带斑海豚(Stenella attenuata,42次)、短肢领航鲸(Globicephala macrorhynchus,40次)和弗氏海豚(Lagenodelphis hosei,32次)。它们也是混群中最常出现的物种:短肢领航鲸(21次混群,与5种物种相关联)、弗氏海豚(21次混群,与4种物种相关联)以及热带斑海豚(7次混群,与3种物种相关联)。
![]()
表1、南海鲸豚物种识别总结。本表总结了2019~2025年间在南海进行的船载野外调查中识别出的所有鲸豚物种名录及相关信息。论文出处:Liu, M., M. Ouyang, W. Lin, et al. 2026.
最频繁的物种配对是短肢领航鲸和弗氏海豚(15次),其次是热带斑海豚和长吻飞旋海豚(Stenella longirostris,4次)。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还记录了几种新颖的混群配对,通过照片、声学和/或遗传学数据得以确认,包括: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和弗氏海豚(2次)、德氏中喙鲸(Mesoplodon hotaula)和柏氏中喙鲸(Mesoplodon densirostris,1次),以及德氏中喙鲸和侏儒抹香鲸(Kogia sima,1次)。
![]()
图2、南海混群鲸豚物种配对网络图。 本图展示了船载调查期间记录到的所有混群(MSGs)所涉及的鲸豚物种配对情况。图中的“N”表示两个物种间观测到的混群次数,连接线(即物种间的关联)的粗细与“N”值成正比。论文出处:Liu, M., M. Ouyang, W. Lin, et al. 2026.
混群驱动因素倾向于社会和反捕食优势
南海离岸水域较高的混群比例(占群次总数的13.0%)和多样化的物种配对(13种物种形成12种配对)与该潜在重要海洋哺乳动物区域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相一致。混群的高密度区域集中在琼东南陆坡,这一大陆坡区域为许多离岸和深潜鲸豚物种提供了合适的栖息地,由此带来的分布高度重叠,可能是混群形成的基本驱动力。
![]()
图3、南海鲸豚混群(MSGs)的影像证据。 本图展示了在南海观测到的不同鲸豚混群配对的影像记录,包括:(a)短肢领航鲸(GM)和弗氏海豚(LH);(b)热带斑海豚(SA)和长吻飞旋海豚(SL);(c)短肢领航鲸(GM)和瓜头鲸(PE);(d)短肢领航鲸(GM)和糙齿海豚(SB);(e)弗氏海豚(LH)和瑞氏海豚(GG);(f)抹香鲸(PM)和弗氏海豚(LH);(g)德氏中喙鲸(MH)和柏氏中喙鲸(MD);以及(h)德氏中喙鲸(MH)和侏儒抹香鲸(KS)。论文出处:Liu, M., M. Ouyang, W. Lin, et al. 2026.
在少数观察到觅食行为的混群中,例如短肢领航鲸和瓜头鲸(Peponocephala electra)的混群,觅食利益可能是一个解释,但这更可能反映了它们被同一猎物资源独立吸引,而非积极的种间觅食合作。
对于热带斑海豚与长吻飞旋海豚、热带斑海豚与条纹海豚(Stenella coeruleoalba)等混群,它们主要从事快速游动或乘浪行为,没有明显的觅食证据,这可能支持社会优势假说。对于这些快速游动的物种而言,通过种间关联形成大群,有助于降低运动的能量消耗。同样,在涉及弗氏海豚和短肢领航鲸、弗氏海豚和瓜头鲸的混群中,也观察到了社交行为,暗示社会优势假说可能同样适用于这些物种。
短肢领航鲸在鲸豚混群网络中似乎扮演着中心节点的角色。它们参与的混群中,休息和社交行为频繁,但潜水和觅食行为较少,这削弱了觅食优势假说,但增强了反捕食优势的合理性。小型海豚通过与领航鲸等大型鲸豚关联,可以降低虎鲸(Orcinus orca)和大型鲨鱼的捕食风险,而南海北部虎鲸的出现、以及鲸豚身上鲨鱼咬痕的证据,表明该区域确实存在捕食压力。
![]()
上图:一头宽吻海豚。©摄影:王敏幹 |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罕见配对揭示潜在的社会寄生和跨物种关系
这项研究首次明确记录了抹香鲸和弗氏海豚的混群,此前仅有零星的偶然观测。在两次监测中,弗氏海豚被观察到跟随抹香鲸的移动、围绕休息中的抹香鲸群环绕以及在抹香鲸潜水后进行社交行为。这种种间关联可能支持社会寄生假说,即小型海豚从大型鲸类那里获得庇护、或出于好奇心而接近巨型动物。弗氏海豚是研究区域内唯一被观察到与大型抹香鲸科物种关联的海豚,突显了这种互动的独特性。
德氏中喙鲸和柏氏中喙鲸的混群也是世界首次记录,并且得到了遗传学、声学和照片的确认。该混群中包含四头德氏中喙鲸和一头幼年柏氏中喙鲸,它们亲密的关联和同步游动,表明在观测期间存在紧密的社会关系,可能涉及跨物种收养。鉴于喙鲸科物种的难以观测性,这一记录极其罕见。
德氏中喙鲸和侏儒抹香鲸的配对,进一步拓展了已知的鲸豚混群类型。在一个观测期内,大约3头德氏中喙鲸和3头侏儒抹香鲸组成的小群同步进行深潜和水面休息行为,并持续保持在300米的近距离内浮出水面。结合邻近区域报告,这表明数据缺乏的喙鲸科和侏儒抹香鲸科物种之间的种间关联可能并非偶然。
本次研究首次对南海离岸水域的鲸豚混群进行了量化记录,揭示了该区域较高的混群比例、识别了琼东南陆坡这一潜在的混群热点,并刻画了以海豚科为主导的混群网络,突出了短肢领航鲸的核心作用。研究结果倾向于支持社会和反捕食优势是南海鲸豚混群的主要驱动因素。
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由于调查的难度和区分有意识关联与巧合重叠的挑战,鲸豚混群的精确形成机制和功能意义仍有待深入理解。研究团队建议,未来在这一潜在重要海洋哺乳动物区域的研究应优先考虑扩大调查范围以增加混群样本、使用无人机拍摄获取更详细的行为数据,以及通过食性分析和栖息地建模来探究同域鲸豚物种的营养级和生态位分化。这种综合方法对于揭示南海鲸豚混群的生态功能和演化驱动力至关重要。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全文:
Liu, M., M. Ouyang, W. Lin, et al. 2026. “ Diverse Mixed-Species Cetacean Group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First Documentation From a Potential Important Marine Mammal Area.” Marine Mammal Science 42, no. 1: e70093. https://doi.org/10.1111/mms.70093.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mms.70093
![]()
01
混群
海潮天下·小百科
混群(Mixed Species Groups)是指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群体。这种现象在许多生态系统中其实都很常见,特别是在海洋、森林等多样性较高的环境中。混合种群体的形成,往往跟物种间的相互关系有关,比如说,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共同的食物来源、共同的栖息地需求等。通过在混合种群体中生活,物种可能获得一定的生存优势,比如提高捕食者的警惕性、增加觅食效率,或是提高繁殖成功率。在上面的这个研究中,对“混合种群体”的观察,给该研究团队提供了关于不同物种如何共存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的有价值信息。
02
重要海洋哺乳动物区域
海潮天下·小百科
重要海洋哺乳动物区域(Important Marine Mammal Areas, IMMAs)是指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对特定海洋哺乳动物种群具有重要意义的栖息地。这些区域被识别为具有保护潜力,能够为海洋哺乳动物提供繁殖、觅食及栖息等必要环境。IMMAs的设立旨在弥补传统海洋保护区在保护海洋哺乳动物方面的不足,确保这些脆弱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生存与健康。通过采用科学标准和专家评估,IMMAs不仅有助于提升海洋哺乳动物的保护地位,还能够促进更广泛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它们帮助识别和划定对海洋哺乳动物生存至关重要的栖息地,支持全球和地区的海洋保护措施,如海洋保护区(MPAs)和生态或生物重要区域(EBSAs)的设立。而且,海洋哺乳动物作为指示物种,能够反映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IMMAs的实施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维护和恢复海洋环境,确保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IMMAs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存续委员会(SSC)与海洋哺乳动物保护区工作组(MMPATF)联合制定的标准进行认定的。IMMAs的选择标准,是在2013年法国马赛的研讨会上首次制定的,并经过了多次的修订、公众咨询。自2016年以来,已举办了多个地区专家研讨会来识别和确认这些区域。截至2021年10月,全球已识别出173个IMMAs,此外还有23个候选IMMAs和140个关注区域(Areas of Interest),这标志着对海洋哺乳动物保护的重要进展。小编注意到最新的数据是:截至2024年,全球范围内已经识别出280个IMMAs,涵盖了约13%的已考海域。从比例上看,这些区域中,57%位于专属经济区(EEZs),另外43%位于公海地区。最近批准的33个IMMAs,位于东北大西洋和波罗的海,涵盖了丰富的海洋生物和关键的栖息地,如觅食和迁徙的座头鲸、蓝鲸和鳍鲸。
![]()
学而思
思考题·举一反三
Q1、本研究揭示了鲸类群体中频繁的物种间互动,但目前尚未明确其背后的生态驱动因素。你觉得,有没有可能存在一种尚未被充分认识的“社交-生态适应性”机制,促使某些物种在特定环境下通过合作、或共生互动来提高生存效率?例如,短鳍领航鲸为何能在这些多物种群体中占据核心位置,其社交结构是否影响了其他物种的行为模式?
Q2、虽然鲸类的多物种群体通常被视为一种简单的共存现象,但这种互动是否有更深层次的生态学和进化学意义?在资源共享、捕食压力、社交行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些群体是否已经演化出某种特殊的生态互动模式,使得不同物种在竞争激烈的海洋环境中获得共同的生存优势?
Q3、南海区域的鲸类多物种混群,能否成为确定新的重要海洋哺乳动物区域(IMMA)的关键依据?以及,虽然科学界为IMMAs提供了证据,谁来最终指定?再进一步,成为IMMA,将对昆蒙框架的“保护30%海洋”目标有何影响?
欢迎分享你的想法!(请文末留言)
![]()
THE END
声明:1)本文仅代表资讯,供读者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2)“海潮天下”的原创文章都开启了“快捷转载”。欢迎转发(请标注来源和作者);3)欢迎专家、读者不吝指正、留言、赐稿!欢迎有理/礼有据的不同意见。
论文来源 | Liu, M., M. Ouyang, W. Lin, et al.
编译 | 王芊佳
审核 | 海潮君
日期 | 2025年11月18日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聚焦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以科学视角解读海洋生态奥秘,记录前沿研究与保护实践。从神秘的深海生物到脆弱的珊瑚礁系统,从极地生态到可持续渔业,我们致力于呈现海洋的壮丽与危机,推动公众认知与科学保护。关注我们,探索蓝色星球的未来!
海潮天下·小百科
鲸豚
![]()
截至2024年12月9日,已知世界上大约有94种鲸类。上图是在“观鲸”活动中常见的鲸豚物种。(图源:IWC)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