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热火朝天,奥运冷冷清清
![]()
这些年在中国体育圈子里,全运会越来越热闹了,各省都跟打了鸡血似的争着要办。这可不是单纯的体育比赛那么简单,它直接跟地方经济发展挂钩。拿最近的第十五届全运会来说,由广东、香港、澳门联合办,光是筹备阶段就拉动了不少投资。
想想看,办这么大一个会,得建场馆、修路、搞交通,顺带把城市形象刷一波新高度。湖南那边的例子就挺典型,从2011年就开始琢磨申办,折腾了十几年,终于在2025年6月敲定2029年的第十六届落在他们家。
![]()
为什么这么拼?因为办会能带来实打实的经济好处。以前山东办十一运会的时候,投资上千亿,但大部分钱都砸在城市基建上,结果GDP蹭蹭上涨,就业岗位也多了起来。广州亚运那会儿,虽然不是全运,但道理差不多,办完后城市直接从经济二线蹦到一线,珠江新城那片儿瞬间成了CBD,商业圈子从线性分布变成多中心,发展速度至少快了五年。
全运会作为国内最大规模的综合运动会,级别高,参与的人多,光运动员就上万,加上观众和游客,客流精准得很。像大湾区这次办十五运,周末商场和餐饮街的客流量平均涨了20%以上,文旅消费直接爆棚。
![]()
平台数据显示,机票酒店搜索量暴增,体育消费链条拉长了,吃住行游购娱全覆盖。专家们说,这就是“赛会经济”的魅力,通过赛事争取国家政策倾斜,财政支持到位,基础设施加速建好。欠发达地区也想分杯羹,以前全运会老在少数发达城市转,现在多地合办模式让更多地方有机会沾光。
像1993年第八届在北京和四川合办,开了先河,后来辽宁、天津、陕西都尝到甜头。经济效应不光是短期刺激,中长期还能带动体育产业、旅游和相关链条。广州体育学院的观点是,赛事促进产业融合,技术、文化、经济全搅和在一起。
![]()
话说回来,不是每个省都能抢到主办权,四川申请了四次都没成,湖南用了十四年才行,安徽湖北浙江还在排队。竞争激烈,但大家都看重那份长期红利。
相比奥运,全运更接地气,本土化强,传播渠道多,电视台、网络、短全上,年轻观众爱看,讨论度高。米兰冬奥倒计时了,但热度远不如现在全运会刷屏。
经济红利诱人,成本陷阱吓人
其实奥运会影响力更大,全球瞩目,但为啥申办的国家越来越少呢?说白了,主要是经济账算不过来。办奥运得砸大钱,场馆、交通、安保、运营,样样都烧钱。从1960年罗马奥运开始,成本就一路飙升,平均超支率高达172%。
![]()
东京2020奥运超支200%,巴黎2024也超了近一倍,原本预算60亿欧元,结果接近120亿。为什么超支?设计变更、材料涨价、延误工期,还有疫情之类的意外。经济学家分析,奥运会收入主要靠转播权和赞助,但支出往往收不回本。
21世纪以来,只有悉尼2000和北京2008赚了点,悉尼盈利3.6亿美元,北京1.44亿美元,其他大多亏本。蒙特利尔1976办完欠债30年,市民加税还钱;里约2016亏了141亿,场馆闲置成负担。伦敦2012和东京2021后,经济低谷效应明显,投资消费下滑。
![]()
举办奥运的城市,本想借机提升形象、拉动旅游,但现实是财政压力太大。申办城市减少,从以前十几个竞争,到现在2032年只有布里斯班一个。国际奥委会都头疼,得改革模式,强调可持续,利用现有设施,减少新建。
巴黎奥运就这么干,大部分场馆是现成的或临时的,但还是超支了。为什么?隐性成本高,安保、环保、交通升级,全算进去。经济价值有,但风险大,尤其对中小国家。奥运会不像全运本土化,传播靠电视,年轻观众流失,短时代跟不上。申办凉了,城市犹豫,像波士顿2015放弃2024申办,就是怕赔钱。
![]()
中国城市也辟谣申办奥运,原因简单,咱们办过北京2008和冬奥2022,已经证明实力,不用再砸巨资。业内人说,鸟巢等场馆运营成本高,演唱会收入勉强够电费,其他场馆更难。理性选择,民生优先,巨额投资不如投在基础设施或体育普及上。
本土效益明显,全球压力沉重
全运和奥运的区别就在本土 vs 全球。本土赛事像全运,效益直接落地,拉动地方经济,风险可控。各省抢办,就是看中这点。十五运撬动1500亿赛事经济,广东21城借机创新消费场景,体育名片亮堂堂。
![]()
长期看,全运推动体育事业,像从对接奥运到全民全运,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经济结构转型,第三产业受益大,就业增长,城市治理提升。重大体育赛事研究显示,办会促进第一产业向二三产转,国内赛事对第三产业拉动更强。
全运多城市合办,后效应广,区域均衡发展。奥运全球压力重,申办国少,但2036年还有十多个国家感兴趣。印度四次申办,艾哈迈达巴德成候选城,2025年7月代表团去洛桑确认。韩国、埃及、南非、卡塔尔、土耳其、墨西哥、波兰、印尼、英国、智利等都表态。卡塔尔7月底宣传,印度有莫迪支持。
![]()
竞争激烈,亚洲国家多,韩国想用首尔或釜山,沙特也想插一脚。国际奥委会强调可持续,现有设施优先。中国三次拒绝2036邀请,2023、2024、2025年都婉拒,最近一次7月26日,甚至提议北京上海合办,但咱们没接。原因是实力已证,不需再办,政治干扰多,民生考量重。
国际奥委会无话可说,申办困境明显。全运本土效益稳,奥运全球风险大,未来看,奥运改革或能回暖,但目前冷清。中国立场稳,专注内部发展,体育强国之路走得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