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哈喽大家好,小锐这篇国际观察,重点剖析韩国新一届政府在外交布局上的矛盾与张力。
2. 一边将东北亚三国的官方排序恢复为“韩中日”,试图展现对华亲近姿态;另一边却紧锣密鼓推进与美国的核潜艇合作议程,明里暗里针对中国海上力量。这种看似调和实则分裂的战略取向,究竟是灵活周旋,还是自相矛盾?
3. 这种左右摇摆的外交策略能否持续?面对韩国这种“嘴上友好、行动对抗”的做法,中国是否会采取实质性回应措施?
![]()
4. 表述调整:官方明确“韩中日”,背后是外交路线回调
5. 11月16日,新华社援引韩联社消息指出,韩国总统府相关人士正式确认,李在明政府决定统一采用“韩中日”作为东北亚三国的官方表述顺序。
6. 官方解释称,这一变更基于韩语语言习惯,“韩中日”是韩国社会长期普遍使用的表达方式,混合使用不同排序容易引发公众误解,被解读为对某国关系更紧密,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舆论争议。
![]()
7. 回顾外交演变脉络,这一措辞变化折射出政策方向的转向。知情人士透露,前任总统尹锡悦于2023年9月出席东盟峰会期间,出于强化韩日协调的战略考量,首次将惯用的“韩中日”改为“韩日中”,自此官方文件出现表述混乱现象。
8. 李在明政府此次纠正,被韩联社视为务实主义回归的重要标志,体现出“对华温和、对日审慎”的新基调,也被看作是对前政府过度倾斜日本路线的一种纠偏。一位不愿具名的总统府官员表示,过去几年外交过度倾向东京,已偏离国家整体利益,当前有必要重新校准平衡。
![]()
9. 在东北亚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官方排序从来不只是语言问题,而是战略优先级的象征性体现。把中国排在日本之前,不仅契合韩国民间普遍认知,也释放出重视中韩关系的政治信号。这一点从韩方多次主动提及“推动对华关系改善”的背景中可见端倪。
![]()
10. 韩日摩擦:独岛争议升级,外交矛盾浮出水面
11. 李在明政府调整表述的背后,是韩日关系持续紧张的现实写照。最新一轮争端爆发于11月18日,日本领土问题担当大臣赤间二郎公开宣称,韩日存在主权争议的岛屿——韩国称独岛、日本称竹岛——“依据国际法属于日本固有领土”,此番言论立即激起首尔强烈反应。
12. 韩国外交部当天即发表正式声明,表达深切遗憾,并敦促日方关闭位于东京、宣扬对独岛主权主张的展览馆。同时紧急召见日本驻韩大使馆总括公使松尾裕敬,提出严正抗议,重申韩国对该岛屿拥有完全主权。
![]()
13. 此次表态并非孤立事件。早在11月14日,日本政府便开放了“领土主权展览馆”的扩建展区,旨在系统化宣传其对独岛的主权立场。当时韩方已第一时间发布抗议文告,强调该岛在历史渊源、地理归属及国际法框架下均为韩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4. 接连不断的摩擦凸显韩日关系的脆弱本质。尽管李在明政府未全盘否定韩日协作的可能性,但相较于尹锡悦时期近乎单边倒向日本的姿态,现政府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性和警惕性。
![]()
15. 加之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趋势加剧,政坛频繁出现挑战战后秩序的声音,进一步放大两国间的信任赤字。在此背景下,领土争端持续发酵迫使韩国重新评估外交资源分配,也成为李在明政府转向重视中韩关系的关键动因之一。
![]()
16. 战略捆绑:美韩核潜艇合作,直指“对抗中国”
17. 就在李在明政府通过术语修正传递缓和对华信号的同时,其与美国在军事领域的深度整合步伐却显著加快。
18. 据韩联社11月14日报道,李在明当日在首尔龙山总统府宣布,韩美已完成新一轮关税与安全磋商,达成名为“联合情况说明书”的成果文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是美国正式批准韩国启动攻击型核潜艇建造计划。
![]()
19. 该项目的起点可追溯至10月29日,李在明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庆州举行会谈时明确提出请求,希望美方提供核动力潜艇所需的高浓缩核燃料,理由是现有柴电潜艇水下续航能力有限,“难以有效追踪中国或朝鲜的先进潜航器”。
20. 特朗普随后于次日发帖回应,承诺将分享核推进技术,协助韩国打造核动力舰队。初期提议由美国本土承建,但韩方坚持“必须在本国建造”,目前关于生产基地、技术转让路径等细节仍在深入谈判中。
![]()
21. 美国军方毫不掩饰此项合作的地缘指向。当地时间11月14日,美国海军作战部长达里尔·考德尔在首尔公开演讲时直言不讳:期待韩国未来的核潜艇能够投入“遏制中国海军扩张”的任务之中,称这是盟友应尽的“战略责任”。
22. 他更将中国定义为“首要竞争性威胁”,呼吁加强印太地区盟友网络协同作战能力,甚至引用《蜘蛛侠》经典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鼓励韩国海军从区域防卫型向全球投送型转型。
![]()
23. 根据“联合情况说明书”,双方还敲定了多项配套军事安排:韩国承诺将国防预算提升至GDP的3.5%,并在2030年前累计投入250亿美元采购美军装备。
24. 向驻韩美军提供总额达330亿美元的综合支援经费,成立常态化核咨商机制以深化战略协作,美方重申对韩“延伸威慑”承诺不变,双方同意强化应对“各类区域性威胁”的常规威慑部署。
25. 尽管文件全文未直接点名中国,但国际分析普遍认为,这些举措构成了美国“印太战略”围堵中国的关键环节。
![]()
26. 中方立场:明确表达关切,坚守底线不急躁
27. 面对韩美日益紧密的军事联动以及韩国外交上的双重动作,中方已通过多层级渠道清晰传达立场。
28. 10月3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就韩美探讨核潜艇合作一事作出回应,表示中方密切关注相关动态,敦促有关国家切实履行防扩散义务,多做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的事,而非反其道而行之。
![]()
29. 11月13日,中国驻韩国大使戴兵在与30余家主流中韩媒体记者座谈时,进一步阐明中方关切。
30. 他强调,韩美核潜艇合作已超出普通军贸范畴,牵涉全球核不扩散体系完整性,关乎半岛安全格局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战略稳定。中方已通过正式外交途径向韩方表明立场,呼吁韩方充分考虑周边国家合理关切,慎重决策后续步骤。
![]()
31. 中方的表态既展现出对中韩关系的高度重视,也划定了不容逾越的原则红线。从外交逻辑分析,目前并未采取激烈反制手段,体现出高度的战略克制与理性态度。这主要源于两个层面考量:
32. 其一,中韩互为重要经贸伙伴,产业链深度融合,维持双边关系基本稳定符合双方根本利益;其二,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不会因个别事件仓促改变整体战略布局。
![]()
33. 但需明确的是,克制不代表退让。若韩方执意推进可能损害中国核心安全利益的项目,特别是涉及敏感军事技术转移与前沿部署,中方必将依法依规采取坚决、有力且精准的应对措施,坚定捍卫国家安全与发展权益。
![]()
34. 最终答案:中国不轻易反击,但底线不容挑战
35. 回到文章开篇的问题:李在明一面恢复“韩中日”排序,一面深化联美制华军事合作,中国会否出手反制?
36. 答案十分清楚:短期内不会轻启对抗模式,但绝不容忍触及底线的行为。李在明政府恢复“韩中日”提法,至少说明其意识到中韩关系的战略价值,这种趋于理性的调整值得肯定,中方也乐见韩方释放改善关系的积极信号。
37. 但国家间信任的建立,不能仅靠文字顺序的微调,更依赖于政策走向的一致性与实际行动的诚意。韩国若一边喊着“愿与中国对话”,一边积极参与针对中国的高端军事协作,这种两面下注的做法只会加深中方疑虑,加剧双边关系的波动风险。
38. 对李在明政府而言,当前亟需厘清外交主轴。作为东北亚关键行为体,韩国应当具备独立判断能力,而不是沦为大国博弈中的被动棋子。一味追随美国脚步,深度嵌入排他性安全架构,长远来看并不利于自身战略空间拓展。
39. 相比之下,坚持外交自主性,推动与中国的功能性合作,在经贸、科技、人文等领域深挖潜力,才能在动荡变局中掌握主动权。韩美核潜艇合作不仅面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框架下的合规性质疑,也可能诱发地区军备竞赛,最终反噬韩国自身的安全环境。
40. 从中国视角出发,无论韩国如何抉择,都将始终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的核心目标,保持战略耐心与定力。中方始终敞开对话大门,愿与韩方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但前提是不得损害第三方正当权益,不得破坏地区和平稳定大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