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最近,山西一所小学的一份家校联系卡惹了众怒。卡上要求家长填写“社会资源”,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学校随后道了歉。这件事,无疑是“家校互动”又一次触碰敏感神经。
这几年,类似的事情接二连三。有老师想上门家访,被家长婉言谢绝;有的家长群需要随时待命,被指“压力山大”。这一次的“社会资源”表格,不过是把这种微妙的冲突,又一次简单、直白地摆上了台面。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一届家长特别“敏感”,屡屡被惹怒?站在家长的角度,倒也能理解,家长们表面上是维护隐私,实则要捍卫他们心中的教育公平。家长们无非是担心,表格上家长的“社会资源”会不会变成孩子的“隐形简历”,无形中和班委竞选、表演站位等事项产生某种关联?
这一代年轻家长,大多是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下长大的。他们可以接受孩子因为不够聪明、不够努力而落后,但不能接受孩子因为父母的“背景”不同而被分为三六九等。无论是拒绝家访,还是反感学校摊派任务,家长们的“反应过度”,本质上是在守护他们认为的“边界”——他们不希望家庭的私人空间,成为被学校评判的对象;他们也不认同,“家校互动”演变为“有资源的家长带‘资’入场”。
而这一切,其实还关系到一个更宏大、也更紧迫的社会议题——生育意愿。我们常说现在年轻人生育意愿低是因为“压力大”。这里的压力,不仅包括房子、车子、奶粉钱这些经济支出,更包括教育阶段的这类“精神重负”。
所以,构建一个公平、透明、有边界感的教育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生育意愿产生实实在在的鼓励。山西这所小学的道歉,或许是一个好的开始。
原标题:《上观时评|“社会资源”表格,何以惹怒家长?》
栏目主编:简工博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谢飞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