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陈振
来源 | 财经八卦(ID:caijingbagua)
![]()
引言:当别人在追逐户外品牌风口时,他亲手关掉了年销上亿的电商业务,这个疯狂决定,却意外照亮了一条价值80亿的产业升级之路。
在很多人看来,手电筒的生命周期已经走到了尾声,但谁也没想到,它竟成了消费趋势变迁的受益者。
当户外运动成为健康生活的新刚需,与之配套的专业装备需求便水涨船高。试想一下,每个夜晚露营的帐篷外,怎么能没有一盏强力的手电筒?
![]()
就这样手电筒在露营、徒步、夜跑的装备清单里,稳稳地占据了一席之地。
这里面揭示了一个关键点,现代手电筒,早就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照明工具”。
它不再满足于照亮眼前的黑暗,而是逐渐演变成了“工具化”的产品,具备了多种功能,如露营灯、骑行灯、应急灯、紫光灯等多种角色。
这些新兴需求也在传统手电筒即将被“淘汰”的时刻,找到了新的生机。
![]()
不起眼的小镇
全球市场的王者
海县西店镇的手电筒产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这里只是一个典型的五金产业小镇。
1990年代中期,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广东沿海的外贸订单开始向这一带转移。一些早期的“敢闯敢拼”的创业者,便开始在当地的小作坊里尝试生产手电筒。
那时,西店镇并没有成熟的产业链配套,许多生产工序需要外包到其他地区。虽然如此,凭借着廉价的劳动力和快速交付的优势,西店镇的手电筒生产逐渐积累起了大量的外贸订单。
![]()
特别是在欧美市场,消费者对于价格低廉且质量稳定的手电筒产生了较大需求,这为西店镇的生产企业打下了基础。
到了2000年左右,西店镇的手电筒产业开始逐步成长壮大。各类五金模具和塑料工厂的技术不断成熟,生产效率提高,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
到2006年,当地的手电筒工厂已经从几十家发展到几百家,西店镇也因此得名“中国手电筒之乡”。
正是在这片不断壮大的市场中,一些具备远见的企业家开始意识到,传统的低端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他们必须通过创新升级来寻求突破。毛斌便是其中一位敢于探索的企业家。
![]()
创新破局
越照越明的手电筒
2006年,毛斌入驻了一家手电筒工厂,开始了自己的商业之路。虽然那时的市场已经有了数百家竞争者,毛斌的工厂年销售额也已经达到4000万元,但激烈的市场竞争逐渐侵蚀了利润,企业面临着困境。因此,毛斌决定从根本上改变思路。
![]()
于是,毛斌将目光投向了手电筒的多功能性。他通过创新研发,将原本仅仅作为照明工具的手电筒,转变为能够应对复杂环境的“多功能工具”。
这一转型,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也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
2020年,毛斌的工厂进行了一次关键的资源聚焦,主动放弃C端零售业务,全力深耕B端客户,以此迅速契合了1688超级工厂的模式要求,专注于大额订单的承接与定制化生产。
虽然这一转型初期导致了销售额的暂时下降,但毛斌的决策最终迎来了回报。大客户的订单迅速回流,工厂的业务也开始迎来增长。
与此同时,宁海地区的其他企业也在创新上不断突破。
如黑森林电子科技,在极寒、高海拔的“生命禁区”,普通手电容易掉链子,而其主攻的,正是能在这种极端环境下稳定输出的强光手电,专注于研发支持抢险救援的强光手电。
![]()
此外,宁海一森日用品公司也推出了一款创新产品,据新华社报道,这款手电筒的照明距离突破了行业极限,达到5700米,专为户外搜救设计。
这一性能引起了广泛关注,预计该公司将继续提升技术,向照明距离10公里的目标挑战,进一步加强产品的技术壁垒。
如今,宁海西店镇的手电筒生产工厂已增至800多家,年产值突破80亿元,成为全球手电筒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宁海县的手电筒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在这一过程中,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保持领先地位,抓住新的市场机遇,已成为宁海及其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03
从本地“巨头”到全球市场竞争
尽管宁海产业强,但外部高端品牌正在抢夺定价权。
西店镇的手电筒产业从初期的低端加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技术创新和市场占有率兼备的全球“超级工厂”。然而,随着其他地区手电筒产业的崛起,西店镇面临的挑战也愈加严峻。
首先,其他手电筒生产基地如广东、山东、福建等地正在逐步崛起,这些地区不仅具备了低成本的生产优势,还在创新和品牌塑造方面有所突破。这对西店镇的市场份额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压力。
其次,全球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手电筒,绿色环保、智能化、可持续等趋势已经成为了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例如,全球知名品牌Olight的崛起,便是这种市场变化的典型例证。根据卖家精灵(Sellersprite)的数据显示,Olight品牌在亚马逊平台上销量排名前200的ASIN产品,预估销量已达42万单,总销售额超过2167万美元。
![]()
更重要的是,Olight的销售业务几乎完全掌控在自有渠道手中——品牌自营的Olight Direct店铺贡献了97.46%的销售额。
![]()
这种高度集中的业务模式使得Olight在全球市场中具有了极强的品牌话语权和市场控制力。相比之下,由亚马逊自营以及第三方卖家提供的销售额,仅占2.54%。
此外,Olight在产品战略上也非常有特色,它在手持类和战术类两个领域同时布局,形成了多梯度的市场打法。
![]()
以手持类的便携钥匙灯为例,这款产品成功跻身了细分市场的Top3,而战术类的EDC手电也凭借其超高的用户评价稳居Top2,显示出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这种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多元化的产品组合,无疑为Olight的全球成功奠定了基础。
![]()
尽管宁海县的手电筒产业在规模上具有压倒性优势,但面对市场格局的变化,如何保持创新和竞争力,将是未来的关键。尤其是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宁海县的企业必须加大绿色创新的力度,逐步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
![]()
从手电筒之乡
到产业升级十字路口
如果把宁海西店镇的手电筒产业看成一条河,那过去二十多年,它靠的是规模之力——900多家工厂,80亿元的年产值,全球出口占比六到七成。
与此同时,全球手电筒市场也在不断扩张,增长强劲,据市场研究机构Mordor Intelligence报告显示,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的75亿美元,以约6.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稳步攀升至2030年的102亿美元。
这意味着,即便是在技术和消费习惯快速变迁的背景下,手电筒依旧是一个增长潜力巨大的行业,全球需求持续升级,为宁海企业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
但这条河流的前方,出现了新的支流。
一边是广东、福建、山东等新兴产业带,凭借低成本供应链、完整上下游体系快速追赶。
另一边是以 Olight、Nitecore 为代表的高端品牌,用技术路线、品牌路线、圈层文化,把手电筒做成了一门“能卖到大几百元”的全球生意。
![]()
更关键的是,这类品牌让行业看到了一个更现实的趋势。手电筒不再只是生产规模的竞争,而是技术、品牌、渠道、供应链协同的综合战。
而宁海的底气有哪些呢?
早年市场混战,利润掉到底,宁海企业开始做差异化;跨境电商崛起,渠道被重新洗牌,宁海转向规模化、柔性化生产。
户外经济火起来,全球需求升级,企业又开始往“耐极寒”“智能化”“长射程”这些更难的方向挤。
![]()
宁海的手电筒产业,就是在这样反复迭代里硬生生做成了一个世界级产业带。
积累到如今,这条产业链,变得越来越“技术驱动”。
据西店镇商会的数据,截至今年5月,宁海西店镇的有效专利达到 8575 件,发明专利 302 件,实用新型 2221 件,外观设计 6052 件。
过去宁海靠规模,现在宁海越来越靠技术。
只是,行业正在继续变化,故事进入了更复杂的阶段。户外经济的爆发、智能照明的兴起、材料工艺的跨界融合、海外消费模式变化、新流量渠道带来的品牌机会……
这些力量叠加在一起,正在改变全球手电筒市场的游戏规则。
而宁海,这个曾靠“制造能力”杀出一条血路的产业带,也正在面对一场更深层的重塑。
经历了规模时代、渠道时代、创新时代之后,宁海这束“世界第一的光”,又会照向哪里?
这一次的答案,可能会决定这座小镇未来十年的走向。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