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15周年暨《费孝通散文》研讨会举行

0
分享至

2025年11月17日上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15周年暨《费孝通散文》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出版集团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民盟中央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温华军,费孝通先生外孙、费孝通研究中心主任张喆等相关代表出席会议并致辞。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何向阳,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施战军,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河南大学近现代中国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平原,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梁鸿鹰等文学界专家,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副院长王延中,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孙秀林,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赵旭东等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专家参加了研讨并发言。会议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吴良柱主持。


研讨会现场。

与会专家及相关代表以人文社近期推出的《费孝通散文》中的相关内容为原点,展开了关于费孝通先生学术精神、家国情怀与文学涵养等的深入讨论。大家共同缅怀先生之风骨,研读先生之著作,分析当代学界对先生精神之继承,展望先生之理念在青年读者中的广泛传播。


中国出版集团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

臧永清在致辞中全面回顾了费孝通先生的学术生涯与卓越贡献,并强调先生晚年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念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追求,为民族团结与人类共同体建设注入了深刻内涵。而费孝通先生的成就不止于社会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的研究与学科建设,他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先生的散文文辞隽永、寓意深远,兼具学术思想与人文温度,一如著名作家曹聚仁对费先生散文的评价——“深入浅出,意远言简,匠心别见,趣味盎然”。为了让读者得以从文学视角重新认识这位学术大家的家国情怀与思想智慧,让先生的精神与文采得以广泛传扬,人文社有责任与义务以推出《费孝通散文》等作品或作品集的方式,向先生致敬。


民盟中央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温华军。

温华军代表民盟中央在致辞中表示,费孝通先生曾长期担任民盟领导,他提出的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做实事等思想,至今仍在指导着民盟的发展,也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贡献了卓越的智慧和力量。他认为费孝通先生的一生是探求学术真知、践行家国情怀、服务社会进步的典范。先生不仅以《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等皇皇巨著为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石,更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深切的人文关怀,为我们理解中国社会文化提供了独特而宝贵的视角。先生的散文展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情感、情怀,是其学术的真实注脚、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通过这些散文,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位大学问家知行合一的实验精神、文化自觉的理性思考及美美与共的博大胸怀,这是费老留给我们独特而珍贵的文化遗产。纪念费孝通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继承和发扬他的精神与遗产,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正体现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强的行为和担当。

张喆在代表费孝通先生家属致辞时提到,费孝通先生是亲切、温暖的长者,是用文字记录时代、用心灵感知世界的写作者。他的写作有时是严谨的学术论文,有时是充满人情味的散文随笔。先生散文的价值很早便受到了文学界的关注,他亦曾在文字中幽默而谦逊地表达过自己与文学的微妙关系。此次人文版《费孝通散文》的出版,是一次更为系统的全面梳理,完整展现了一位学者在专业领域之外用文字记录思考、表达情怀的另一种风貌,是他学术人生中别有韵味的一道光彩。例如他写寻常的食物凤尾菇、藕粉丸子,却饱含着对土地与乡亲的深情。费先生将实事求是的学术理念与文化自觉的宏大思考融入质朴且真诚的文字之中,他的文字既有学者的理性,也有文人的温度。先生晚年曾提出文化自觉的理念,并强调“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他的散文正是这种理念的生动体现,既扎根中国文化的土壤,又拥抱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作为家人,张喆为费先生毕生的学术贡献感到自豪,对费先生作为一位真诚的写作者,能被更多的读者通过文学的方式重新认识感到欣慰。翻阅《费孝通散文》如同一次温暖的陪伴,让他感觉到先生的文字及其所珍视的文化理想依然活着,并将继续走进更多人的心里,让读者了解到更立体、丰富的费孝通。


会议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吴良柱主持。

重新接续“文”“学”不分的中国传统

文学界的专家学者,立足文学,从费先生散文的特质、成就等角度分别做了精彩深入的发言。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

阎晶明认为,费孝通先生是中国式的杰出学者,他的学识与成就令人高山仰止。当年即便在90岁高龄,仍然思维清晰地判断中国国情、国际形势、我国的选择、未来大势,令人敬佩。读过费孝通先生的散文后,对先生文学上的修养又有了新的认知。首先,我们能从中看到一位大学者的虚怀若谷,时时自省,令人感动。其次,是他敢于直言的精神。如《为西湖不平》中谈及西湖与历史名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矛盾的话题,而又始终有自己的坚持。第三,是他文中的真挚情感,不管是写自己的姐夫还是写成为总统的同学,都带着一种真情。第四,费先生的散文作为学者散文,时时处处都有各种知识、信息的非常密集、丰富、饱满的投送。读费先生的散文,不光读了一篇美文,还获得很多知识。如《游滕王阁小记》一文,其实也是在讨论学术问题。最后,就是费先生的文学语言,精湛、亲切、自然,却不失书卷气。读费孝通先生的散文,很受教育,因此也更进一步知敬畏。无论从做学问,还是学习写作的角度,甚至是做人的角度,毫无疑问,费先生都是我们的楷模和榜样。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何向阳。

何向阳评价费孝通先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学者。先生的成就是跨界的,乡村、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往往能从《乡土中国》里汲取很多营养和借鉴。费孝通先生的文学不是“要去做文学”的自觉的创作,而是在他的学者历程中有感而发,是自发的创作,非常可贵。在先生的文章中,能够看到他的用情深厚。散文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在别人身上要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作为人的一些复杂性。这一点在费先生写给中学老师沈骊英先生的文章《一封未拆的信》中体现得非常充分。从这里能够看到费先生察人和察己的功夫都很强,他把自己也作为人类学当中的一个被研究者。在先生的文章中还能看到他思维的开阔。如在《参与超越 神游冥想》一文中提到:“我想告诉你们这辈人,脑筋一定要灵活些,要跟上这个时代的变化,这是一个变化很大、很快的时代。……现在我们脑子要有四维、五维空间,一个思想飞不起来的人,他思考的问题的关系都是平面的,立不起来的。”费孝通先生在1999年就已经预见到今天社会所要产生的变化,我们现在所用的AI等等,作为一个社会学家,他前瞻性地看到了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方向。《费孝通散文》不是一个学者只言片语的文学,它其实是辅助我们懂得一个学人、一位大家是如何在他的学问当中有他的用情,有他的思维,有他的一种方法论的效果,这样的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施战军。

施战军在发言中表示,费孝通先生是现当代文学学科的一个重要资源,而并非所有大家都能作为文学资源的。他的很多思想与理论都展现出了先进性,如“差序格局”等概念,对乡村文学、乡土文学乃至城市文学的创作和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先生的文章中既保持着赤子心,又秉承着君子行;他是地之子,更是人之子。在先生的散文中,有着大量的“暗物质”与“硬功夫”,这是先生功能社会学研究、人类学研究中国化的一种体现,这也是一般文人所不具备的。从中可见费孝通先生的真精神、大精神。尤其在《孔林片思》一文中,先生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门径、通途在哪里讲得很透。所以,他是土地的人,也是家国的人,是经世致用的人,他在多方面都是我们的榜样。如果在文学界有类比的话,茅盾先生的研究和文学创作与费先生的作品有相似之处。当年茅盾先生带头创作了《春蚕》《秋收》等将农民生计写入小说的作品。这是实学,把乡村当成一个主体来研究,所以才能看透社会本质。费先生也是这样,他是朝着本质来发言的。那一代知识分子,费孝通先生也好,茅盾先生也好,他们身上肩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研究、自己的文体、自己的创作,他们肩负的是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读先生的散文,不仅让我们认识到如何写文章,文章的一些技法等等,更主要是看到文章是由怎样的骨骼、血脉、气息构成的,学习今天如何做一个行动着的文人,如何做这个时代经世致用的人。费孝通先生的笔下,有理想、有行迹、有认识,不掺杂一点花哨的东西,即便是他青年时代的文章,也毫无做作之感。常读费老作品,对我们为人、为文都是最好的一面镜子、一种营养。


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河南大学近现代中国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平原。

陈平原在发言中首先表达了对费孝通先生的尊敬,认为费先生在20世纪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经历跌宕起伏的人生,最后仍能保存自己的良知,且在关键时刻抓住时机做出贡献,非常了不起。之后,他从文章与学问的对峙及融合角度展开探讨,指出“文与学”原本是不分的,19世纪末以后,受西学冲击,散文被独立出来,成为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文学门类。费孝通先生的文章不是讲日常生活、风花雪月的小文章,而是回到传统中国,有着立国策的思考的大文章。今天我们怀念费孝通先生,重读他的文章,某种意义上也是因为他重新接上了中国的文和学不分这个传统。在这些文章中,费先生通过敏锐的观察,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创造力的重大命题,如发展乡村经济,甚至人类文明的走向,等等。陈平原教授特别提到,费老抗战时期在西南考察期间写的“行记”类作品非常值得关注。这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读书人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它是文,又像是日记,又好像是学术考察,笔调相较松散,却隐含着作者的家国情怀。这类文章不是纯粹的学问,为了适应那个动荡年代的生活状态与报纸的发表,一半是学术、一半是文章、一半是日记、一半是生活。这对于学术史、文学史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类文章。


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

孙郁认为费孝通先生是一位“通人”,打通古今中外。他的文章兼有小我与大我,他的文字中有参与到中国社会变革的概念,读之既有吸收天下之英华的快味,也有一种济世的情怀。先生能够将西方的经验主义与中国的儒家思想融合,是一种奇迹。他纵然有很好的旧学修养,但对士大夫词章的运用却非常节制,文中多加入现代性的元素。这与京派写作相像,可也不同。先生的文章不是书斋里的作品,而是走向实践、田野之中,在新文化语境下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从文章学的角度来看,费先生的写作带来了复杂性。他在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要充分考虑问题的复杂性,田野调查里面形成的思想完全可以解构固定的概念,所以他很谨慎地使用一些概念。晚年的费孝通先生展现出了更具包容性的一面,能体会到他对各种学术思想资源的那种敬佩。在他身上呈现一种正反合,从对域外学术思潮的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加上中国实际的考察,还有经历中国社会大的风风雨雨,最后又重新回到一个丰富的、开放的儒家思想。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梁鸿鹰。

梁鸿鹰认为,费孝通先生文字朴实,看法独到。在他的文章当中,他总是把人放在第一位,且总能将最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在他的文章中也总能让人看到他在结合各种理论思考中国的问题,剖析中国社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非泛泛之论和一般的记叙。先生的作品中还有大量的游记体现了其思想。这些游记多是他的外出考察记录,但并非单纯的观景体会,而是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以对当地的生产力发展、文化建设献计献策为主,有很强的实践性。费先生的整个思想和文章,可以说做到了古今中外:“古”的方面我们看到孔子、司马迁、范仲淹、龚自珍,“今”是他从中国面临的问题出发,来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目前的大事是什么,未来的方向是什么。“外”指他所受的西方思想的熏陶。在他的文章中经常能看到对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中国到底是从哪儿来的,我们的文明是从哪儿来的……他对这些问题的探源和追索,都反映了其史学眼光与文化思考。在费孝通先生文章中能够看到学问是活的,要从现实出发,才能更活,才能把我们的文字和思想激活,这无论对文化人还是普通人,都有非常好的启示作用。

有理论、思想、情怀、智慧主导的作品

社会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的专家学者,从费先生的学术成就,其学术思想与散文的相互交融、互参互证等角度分别做了精彩深入的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副院长王延中。

王延中表示,费孝通先生的学问和创作,从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从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实际问题出发的。他的文章也不是风花雪月式的写作,而是为了表达思想,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让更多人能够看得懂,能够理解。他的文章不是“文字游戏”,文章背后体现着他的理想、境界、追求,是不得不写,而非为了写而写,这是费孝通先生的一种使命感。先生的学术尽管很专业,但很容易流行或者流传,即便是讲民族问题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他也会写得非常容易读,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先生的文章,是背后有理论、有思想、有情怀、有智慧来主导的作品。文学界对费孝通先生散文成就的认可,为认识先生在多方面的贡献提供了新视角。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费孝通散文》,这对于我们的国民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接触前辈学者,包括有代表性的中国知识分子,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孙秀林。

孙秀林认为费先生对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都是厥功至伟的。上世纪80年代开始恢复社会学之后,费先生主导整个中国社会学的重建,他对于中国社会学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深深影响了该学科的发展,当今的一些根本性的、框架性的东西,包括学科范式、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及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等,都带有深深的费先生的烙印。先生作为“那一代学人”,他的文章读起来很有味道,关键源于其多维素养的融合:古今之间的互相转换、中西之间的自由穿梭以及他文理之间的兼容。先生既有文科生的人文色彩,但在分析问题和写作的时候,又时时刻刻以科学主义的范式来约束自己。这几点结合起来,让费先生成为了一位特别有内涵人格的人物,他不仅仅是社会学家,也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的存在。尤其在今天这种教育体系下,这样一种特质是极其难得的。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如果能够在更早阶段让同学们、让青年一代接触到先生的作品,对于未来一代学人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有意义的。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赵旭东。

赵旭东认为,实际上社会学的社会调查是解决不了文化问题的,社会学调查不看人,看平均数,问题就解决了。把这么多多样的、复杂的文化统合在一起,需要文化的概念。于是费先生完成了一个闭环,他的研究从早期一个村落延伸到多元一体,最后到文化自觉,统合成一个大的文化。先生的散文,即是对其从早期的社区研究到晚年的文化自觉,形成完整思想闭环的生动记载。有温度的东西,散文是最明显的。费孝通先生一生都在写作,他虽不写传记,但他的散文集合起来就是他的一部传记。他将思想与情怀融入文字,实现了真正的不朽。

最后,吴良柱代表人民文学出版社向与会嘉宾致谢,并表示作为一家具有优良传统和创新活力的出版机构,通过图书出版来传承、传播先哲的思想,是人文社义不容辞的责任。此次研讨会的举办,既是对费孝通先生的纪念,也是开启对先生思想与作品研究的新起点。人文社将继续努力,通过整理、编选、宣传费孝通先生的其他著作,让费老的思想精神代代相传。


与会嘉宾合影。

这场“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15周年暨《费孝通散文》作品研讨会”,通过跨学科交流先生的生平、研究、思想、创作,不仅对费老学术精神与家国情怀的传承与发扬具有重要意义,对滋养当代人的精神、启示当代人的研究和创作也具有重要价值。



据悉,此次研讨的《费孝通散文》是人文社重点出版项目“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中的一种。人文社将从大文学的概念出发,进一步梳理书目,把“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做得更加丰富和完善。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南方都市报 incentive-icons
南方都市报
换一种方式,南都在现场。
584130文章数 358582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