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五十载,家长们常攥着我的手问:“张大夫,孩子吃了半年鸡血藤通筋脉,腿能抬高点,可一停就软;有人说他肾虚,补了三个月六味地黄丸,反而更僵,这到底咋回事?”
其实问题根源就俩字:不明标本!
中医治病讲究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肌营养不良的腿软、萎缩、僵沉,从不是孤立症状,是 “本虚” 与 “标实” 拧成的结 —— 本虚是肝脾肾亏虚的根,标实是瘀阻、痰湿、筋脉拘急的表。
若分不清谁是 “根” 谁是 “叶”,要么 “只通不补” 像挖渠不蓄水,要么 “只补不通” 像给堵了的水管加水,到头来孩子遭罪,家长花钱,病情还反复。
![]()
正文
一、本虚为肝脾肾亏虚,标实为瘀阻痰湿筋急
要治肌营养不良,先得把 “标本” 掰明白。中医的 “本” 是疾病根源,“标” 是外在表现,放到这病上,逻辑特别清楚:肝脾肾亏是 “根”,瘀阻痰湿是 “果”,二者互为因果,却有主次之分。
1. 肌营养不良之 “本”:肝脾肾亏虚,是腿软的根
《黄帝内经》说 “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生髓”,这三脏管着肢体的 “营养供给” 和 “活动能力”,是肌营养不良最核心的 “本虚”:
肝虚为本中之枢:肝藏血、主疏泄,血能濡养筋脉。
肌营养不良的孩子,要么先天肝血不足,要么后天情志耗伤,肝血亏则筋脉 “缺养料”,就会拘急僵硬;肝阴不足则筋脉失润,肢体活动发紧,情绪激动时更明显。这类孩子多伴手脚发麻、眼睛干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脾虚为本中之源:脾是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孩子脾虚,一方面吃进去的饭变不成气血,肌肉 “饿肚子” 就萎缩无力;另一方面水湿排不出去,生痰生湿,黏在经络里加重沉僵。这类孩子多爱流口水、食欲差、大便稀,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缓。
肾虚为本中之根:肾藏精、生髓,脑为髓海,筋骨全靠肾精养。
肌营养不良多和先天有关,肾精不足则髓海空,筋骨 “没力气”,孩子就站不稳、易摔跤;肾阴不足则筋脉干,肾阳虚则温煦差,水湿积在下肢。这类孩子多伴腰膝酸软、夜尿多、头发黄,肾阴虚舌红少苔,肾阳虚舌淡苔白,脉都沉细。
这三脏从不是孤立的:肝虚久了耗肾阴(肝肾同源),脾虚久了累肾阳(脾肾阳虚),到最后三脏同虚,孩子腿软、萎缩、僵沉全找上门,这就是病情反复的根本。
2. 肌营养不良之 “标”:瘀阻、痰湿、筋急,是腿软的表
这些 “标实”,全是 “本虚” 生出来的 “副产品”:
瘀阻为标,源于气血不足:脾虚则气虚,肝虚则气滞,气血推不动就堵在经络里,像水管结了垢。瘀阻后肌肉更缺营养,萎缩加重,还会肢体刺痛,舌底络脉紫暗。
痰湿为标,源于脾虚失运:脾虚水湿排不出去,聚成痰黏在经络里,孩子腿就沉得像绑了沙袋,伴舌苔厚腻、肚子胀。
筋脉拘急为标,源于肝虚失养:肝血不足、肝阴亏虚,筋脉没滋养就 “缩成一团”,孩子手指伸不直、膝盖打不了弯,活动时疼。
若只盯着 “标” 治 —— 比如用鸡血藤通脉、茯苓祛湿,却不补肝脾肾,就像给枯树剪黄叶,没几天又长;若只补 “本” 不祛 “标”,比如用熟地补肾却不化瘀,就像给堵了根的花施肥,养分全被 “瘀痰” 耗了,花还是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