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煤炭出尽了风头。煤炭市场成为了黑色系产业链中最瞩目的“失意者”。也是双焦的快速下跌,带动钢材再次走弱,我们不能不承认,钢材产业链的问题依然很大,抵抗风险的能力还很薄弱。煤炭跌跌不休,钢材无辜受累,本周钢市真可谓“热闹非凡”。
政策的作用在“失控”。有关降碳控产的问题一直在提,而稍有不注意,就被市场另外一种风气“带偏”。上篇文章我们说到“保供稳价”坚决防止市场恶意炒作价格,这就是煤炭下跌的根源之一,还有市场对未来供应的预期。
找到了根源,我们来看看钢市还有那些可关注的点。
政策在逐步推进,绿色转型升级,政策要求到2025年底,全国80%以上的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同时,行业已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企业的环保和技改投入压力巨大。这本应对原料带来推动。
同时,钢铁产业的严禁新增产能是政策的底线,通过产能置换和产量调控实现总量控制,这也是推动钢铁产销走向均衡的重要指导。然而,针对价格波动较大的铁矿石和炼焦煤,政策强调保供稳价,并支持签订长期协议。这有助于稳定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原料价格剧烈波动带来的冲击。
这就是钢材被“误伤”的理由之一。
钢材产业结构没那么“坏”。从最近几期的产业数据看,数据没有继续恶化,而在逐步的走向正规,甚至个别品类在好转。其中建材类产量略有增加,但库存明显下降,表需增加明显。这里面有钢厂生产流程转线和检修的原因。
11月份全国重要钢材批发市场的销售价格预期指数达到53.98%,较10月上升7.31个百分点,重回50%的荣枯线以上。但实际需求并未同步跟上。
近期,钢材库存继续下降,且降幅有所扩大。但市场交投氛围清淡,刚需采购也不佳,期现和投机交易较少。这种“有价无市”的局面,使得钢材虽然成本支撑减弱,却难以独善其身,反而被原料市场的疲软所“误伤”。
钢材市场出现了“预期改善、现实偏弱”的典型特征。
原料分化仍是“痛点”。铁矿石市场基本面仍相对较弱,主要港口铁矿石现货成交量依然处于低位,贸易商出货意愿增强。
同时,全国主要港口铁矿石库存继续上升,钢企采购积极性一般且对市场预期不高。在原料分化与需求疲软的双重挤压下,钢企盈利空间持续被压缩。
对于未来走势,业内普遍持谨慎态度。一方面,环保限产政策持续发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多地钢厂实施错峰生产或减产措施。这种“供应收缩预期”有效缓解了市场对过剩的担忧,为钢材价格构筑了一道“安全垫”。
另一方面,市场仍需警惕潜在风险。若后续财政政策落地不及预期,或房地产市场进一步下行,可能导致需求端加速萎缩。我们对未来仍要保持耐心,不能大量囤货。
“中钢网”只提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中钢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转载请后台联系主编,如果未标注或标注为非本公众号名称,本公众号将保留追究其相关责任的权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