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苍山叠翠、溪流潺潺的七龙女池,石阶旁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自然的馈赠。近日,一封跨越千里的道歉信与两块寄回的石头,让这片秘境多了一段关于“失”与“归”的温暖故事,更让文明旅游的命题变得鲜活而深刻。
故事的主角是游客曹某某。2025年7月12日,她在游览苍山七龙女池时,因一时疏忽带走了两块山间石头。离开景区后,这份“不经意的占有”却成了心头的牵挂——她愈发意识到,每一块石头都是苍山生态画卷的有机组成,随意取走不仅破坏了景观的原生性与完整性,更是对公共自然资源的不负责。
这份愧疚最终化作了行动:曹某某写下诚恳的道歉信,将两块石头细心包装寄回大理市苍山分局,字里行间满是自责与歉意,反复恳请工作人员能将石头归还到原位。收到寄回的石头后,大理市苍山分局及时联系苍山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其进行消毒杀菌处理、排除安全隐患后,已将这两块“失而复归”的石头妥善放回了原生山体,让它们重新融入苍山的怀抱。
![]()
![]()
或许有人觉得,两块石头微不足道,但这背后藏着的,是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与对规则的尊重之意。苍山作为无数人心中的自然秘境,独特的地质风貌与秀丽山水之所以动人,正因为每一寸草木、每一块山石都保持着最本真的模样。看似微小的“带走”,实则是对生态平衡的破坏;而这份主动“归还”,则是文明旅游最生动的注脚。
文明旅游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藏在一个个细微的举动里:是曹某某寄回石头时的愧疚与诚恳,是游客们自觉带走随身垃圾的习惯,是驻足观景时不随意刻画的克制,是不采摘一草一木、不占有一石一土的自觉。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汇聚起来便是守护好山好水的磅礴力量。
旅行的意义,从来不是“占有美景”,而是“遇见美景”;不是留下痕迹,而是留下尊重。当我们怀着敬畏之心走进自然,以“只留脚印,不留遗憾”为准则,主动践行环保理念,随手清理身边垃圾,传递文明旅游意识,才能让苍山的风永远清润,让苍山的水永远灵动,让每一处自然秘境都能“青春常驻”。
来源:醉美苍山
编辑:施滢
值周:胡亚玲 张辉
主编:李胜
生态环保普法宣传小知识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
第三章 保护管理措施
第十八条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实行分区管控,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具体范围按照依法批准的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进行划定。
第十九条禁止任何人进入苍山保护管理范围的核心区。因科学研究的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的,应当事先向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省人民政府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