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多方媒体报道,近日一艘满载 6 万吨液化的运输船缓缓靠泊天津 LNG 码头,更让国际能源市场惊讶的是这一船气省出1200万美元!
被美欧死死制裁的俄罗斯北极液化天然气二号项目,不久前给中国买家开出近四成的折扣,短短几个月就交付了14船货,算下来光差价就省了近2个亿。
这个初始投资210亿美元的超级项目,曾被美国放话要“彻底扼杀”,如今却靠着中国买家成功破局。
有人说这是中国趁虚而入“捡大漏”,也有人说这是中俄互相成就的双赢。
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博弈?所谓的“捡漏”真相又是什么?
![]()
美国下死手,俄210亿项目差点烂在北极
要搞懂这波合作的来龙去脉,得先看看美国和欧洲对这个项目的“绞杀”是怎么回事。
北极液化天然气二号项目可不是小打小闹,它位于北极圈内的吉丹半岛,是俄罗斯冲刺“2030年液化天然气全球份额达20%”的核心筹码。
原计划三条生产线建成后年产能能达到1980万吨液化天然气和160万吨凝析油。
为了推进这个巨型工程,俄罗斯一开始就拉了“国际朋友圈”:本土巨头诺瓦泰克控股60%,中石油、中海油、法国道达尔和日本财团各持10%股份。
![]()
可自 2023 年 12 月起,该项目就成为美国和欧洲对俄制裁的重点目标。不仅把项目公司列入制裁清单,还威胁所有合作方“敢继续参与就连带处罚”。
严厉的制裁措施让项目陷入销售困境,2025 年 8 月前始终未能售出任何一批液化天然气,商业前景一度黯淡。
这一招直接戳中了项目的“命门”。
首先是融资断了,外国股东纷纷暂停注资;更要命的是运输卡脖子,没有船敢承接运输业务。
诺瓦泰克一度只能给买家发“不可抗力”通知,日本财团更是直接撤走了员工,法国企业也陷入停滞,这个210亿的项目差点就烂在北极圈内。
中国买家为何敢接招?
就在西方资本集体撤退时,中国买家站了出来,而且一出手就是“量大从优”的长期合作。
很多人好奇,美国都放话“扼杀”了,中国为啥敢顶风合作?答案藏在三个“底气”里。
第一个底气是“法理站得住脚”。
面对路透社的追问,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明确表态:“中俄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开展正常经贸合作,不应受第三方干预。”
![]()
这番话直接亮明态度——美国的单边制裁没有国际法依据,中国不吃“长臂管辖”那一套。这种官方背书,给了中企接招的信心。
第二个底气是“市场硬需求”。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之一,对天然气的需求常年旺盛。
数据显示,俄罗斯早已是中国天然气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仅今年前5个月,管道气进口就同比涨了29.4%。
北极项目的液化天然气,刚好能补充我国沿海地区的能源缺口,尤其是在冬季供暖季前,稳定的供应源至关重要。
第三个底气是“合作有基础”。
不同于日本、欧洲企业受制于美国压力,中俄能源合作早已形成稳定格局。
从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到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多年的合作让双方建立了成熟的结算和运输体系,即便面对外部制裁,也能找到绕开阻碍的路径。
降价四成是甩卖还是双赢?
最受关注的“降价近四成”,到底是俄企走投无路的甩卖,还是深思熟虑的双赢?
先看一组实打实的数字:亚洲市场液化天然气基准价是每百万英热单位11美元,中国买家拿到的价格直接低了3-4美元。
一船气市场价4400万美元,中国买只要2800万到3200万,相当于打了6.4折到7.3折。
据悉8 月 28 日,该公司交付了首批面向中国买家的货物,截至消息披露时,已累计完成 14 批货物交付。
对俄企来说,这确实是“解套”的无奈之举。
欧盟因制裁断了俄罗斯能源的主要销路,日本等买家又因美国压力退缩,诺瓦泰克急需找到稳定的大买家来回收资金、维持项目运营。
中国作为为数不多有能力承接大规模液化天然气的市场,自然成了俄方的“最优解”,降价让利也是争取长期合作的必要诚意。
![]()
但对中国而言,这绝不是单纯的“捡漏”。
首先,长期协议锁定的低价,能直接降低国内能源进口成本,既利好工业生产,也能间接稳定民生用气价格。
其次,通过参与这样的核心项目,中国在全球能源市场的话语权进一步提升。
从单纯的“买家”向“合作方”转变,未来还能通过持股分享项目收益。
更关键的是,这种合作打破了美国的制裁垄断。
美国原本想通过制裁阻断俄罗斯能源出口、削弱其国际影响力,结果中俄合作不仅让项目起死回生,还让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东方通道”更加稳固。
有分析指出,这之后俄罗斯对中国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占比可能进一步提升,形成更紧密的能源合作格局。
不是捡漏,是实力换机遇
回头看这波210亿项目的破局,所谓的“捡漏”说法其实站不住脚。
美国的制裁确实给了合作契机,但能抓住这个契机,靠的是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稳定的合作信誉,以及不向单边制裁低头的大国底气。
对俄罗斯来说,是找到了“靠谱伙伴”解了燃眉之急;对中国来说,是用合理价格锁定了长期能源供应,还提升了国际能源话语权。
此次诺瓦泰克与中国买家的大规模合作,再次凸显了中俄能源贸易的互补性与韧性。
在国际能源格局因地缘政治变动而持续调整的背景下,俄罗斯能源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不断提升,而中国也在通过多元化采购保障能源安全。
这不是谁占了谁的便宜,而是全球化背景下,两个大国基于共同利益的理性选择。
未来,随着中俄在能源、经贸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或许还会有更多类似的“双赢案例”。
你觉得这波合作中国赚了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