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翻土时要轻轻松,不能把根挖断!”合肥市五一小学的百草园里,四(1)班学子围在班级“责任田”旁分享种植心得。翻土、浇水、观察叶片形态,欢声笑语里藏着一堂生动又接地气的劳动课。
荒地变宝地,17年耕耘成特色
这片充满生机的百草园,前身竟是一片闲置荒地。“2005年学校合并后,为了有效利用这块土地,我们把它打造成了劳动基地。”教导处副主任胡瑞光回忆道。最初这里种着山芋、花生等经济作物,后来在历任校长的持续关注下,学校联合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将种植方向调整为中草药,还成立了百草园社团。
如今的百草园划分成8块10平方米左右的土地,每学年分配给三、四年级的8个班级。每个班级都会领到专属的“土地使用证”,孩子们给自家田地起名字、定规矩,真正成为土地的小主人。“从开荒种地到中草药种植,17年的坚持,就是想让孩子们在亲身实践中学会劳动、爱上劳动。”胡瑞光说。
边种边学,一堂课串起多重知识
“紫苏的叶子闻着香香的,老师带我们用它泡茶喝,还教我们做香囊呢!” 阮爱佳拍着胸脯说,自己现在可是班里的 “劳动小能手”。从认识紫苏的锯齿状叶片,到学会采摘鲜嫩的顶芽,再到和同学们一起把晒干的紫苏叶装进布袋,每一步都让她记忆犹新。“泡茶时要少放一点,不然味道会太浓;做香囊的时候和陈皮混在一起,驱蚊效果特别好!”
在五一小学,中草药种植从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融合了观察、探究、创作的完整学习过程。
劳动老师会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整理中草药的性味、功能,做成学习小报在班级展示;课堂上,老师还会分享中草药小故事、烹饪小技巧,用视频和文字资料丰富认知。“不是先认识再栽种,而是一边栽种、一边学习、一边观察、一边收获。”胡瑞光解释道,这个完整的过程让孩子们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
科学课上,这里是“活的自然实验室”,植物生长、环境适应等知识直观可感;劳动课上,翻土浇水培养动手能力,养护管理磨练耐心与责任心;传统文化课上,孩子们在制作标本、泡制草药茶的过程中,感受“药食同源”的智慧。
多方融合,劳动课育全面素养
“亲戚朋友问我种了什么,我说天冬,他们都不知道是什么呢!” 张书晨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专属知识”。这学期,他和同学们一起栽种天冬,从了解它“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的功效,到记住它“天门冬”的别名,都是在浇水、松土的间隙慢慢积累的。“天冬的藤会爬,我们还特意给它搭了小架子,看着它一点点长高,特别有成就感!”
执行校长谢晖道出了课程设计的初衷:“中草药课程是结合劳动教育、科学教育、传统文化和生命教育的综合性实践课。”在她看来,劳动教育的价值远不止于掌握技能。
在劳动教育层面,孩子们在日复一日的养护中树立劳动观念,学会吃苦耐劳,动手能力不断提升;科学教育方面,观察植物生长、记录变化过程,激发了探究精神和观察力;而传统文化的浸润更是潜移默化,“中草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学习这门课程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谢晖说。
收获时节的百草园更是热闹非凡。“端午节那天,老师让我们摘自己种的中草药做香囊,我把晒干的草药收好,妈妈帮我缝了漂亮的香囊外皮!”方若妍捧着亲手制作的驱蚊香囊,眼里满是自豪。“这是我和妈妈一起完成的作品,妈妈夸我心灵手巧,而且它真的能驱蚊,每次用都觉得特别有意义!”
孩子们把采摘的中草药做成标本、晒干泡茶,或是缝制香囊送给家人。这片小小的百草园,不仅长出了绿油油的中草药,更培育出孩子们的责任心、探究欲和文化自信,让劳动教育真正扎根生活、滋养成长。
大皖新闻见习记者 尚雅婷
编辑 彭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