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你们敢信吗?上个月我回老家乡下过节,跟几个初中同学凑一块儿吃饭,席间做城建规划的小张说的事儿,直接让我手里的筷子都停了!他说他们那座三线城市,之前为了修地铁,又是做规划又是征地,忙前忙后好几年,结果最近上头传消息,要重新琢磨琢磨这地铁到底该不该建、能不能建,搞不好这项目就得黄了!这事儿听得我们一群人都懵了,要知道当初这城市为了能有地铁,可是卯足了劲儿的。
其实不光小张他们那儿,最近全国好多地方都出现了类似情况。有媒体说,从明年开始,咱们国家对城市修地铁的审批标准要变了,不少已经规划好的地铁项目,可能就得按下暂停键,或者改来改去。这背后,其实是大家开始认真思考,城市公共交通到底该咋发展才合理。
![]()
一、地铁建得挺多,可问题也不少
先给大伙儿说组数据,根据住建部的统计,到去年年底,咱们内地已经有 50 个城市开通了轨道交通,总里程突破了 1 万公里,其中地铁占了差不多四分之三。跟十年前比,开通地铁的城市多了两倍,里程更是翻了三倍,这速度确实够快的。
但快归快,麻烦也跟着来了。财政部今年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现在开通地铁的城市里,近八成的地铁公司都在亏钱,加起来亏了超 5000 亿元。有些三四线城市的地铁,一天下来坐的人还不到 10 万,离不亏钱的标准差得远呢。
我还听说,修地铁每公里得花 5 到 8 亿元,每年维护的费用每公里也得 1500 到 2000 万元。就拿一条 20 公里的地铁线来说,光建就得花 100 到 160 亿元,每年维护还得 3 到 4 亿元。这么多钱,对很多城市的钱包来说,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我有个朋友王先生,在某省会城市的地铁公司上班,他跟我吐槽:“现在好多地铁公司都得靠政府给钱才能撑下去,自己根本赚不了钱。有些线路人少得可怜,看着空荡荡的车厢,都觉得可惜。”
二、地方没钱 + 规模不匹配,地铁建设只能 “踩刹车”
除了运营亏钱,地方上的债务压力也是个大问题。财政部说,到去年年底,地方政府欠的钱已经有 38.5 万亿元了,其中一半以上都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关。这种情况下,肯定得控制新的债务风险,好好规划一下基础设施的投资。
而且,很多城市的规模和地铁建设规模根本不搭。有研究机构分析,地铁要想不亏钱,一天至少得有 80 万人坐才行。可现在,差不多一半开通地铁的城市都达不到这个数,导致地铁运营效率低,政府补贴的压力也特别大。
交通规划师李先生就说:“地铁不是说城市越大就得建,它主要是用来解决人多、出行挤的问题。那些人口不到 300 万的城市,大多时候根本不用建那么多地铁,像轻轨、快速公交这些,又便宜又实用。”
三、地铁建设 “暂停”,对城市和市民影响有好有坏
那地铁不建了,对城市发展和老百姓出行有啥影响呢?咱们慢慢说。
对城市来讲,好处坏处都有。好的方面是,之前有些城市为了建地铁,把很多钱都投进去了,导致教育、医疗这些公共服务的钱不够用。如果能合理控制地铁建设规模,就能把钱用到更需要的地方,让城市发展更可持续。就像某中部省会城市,之前地铁亏钱占用了 7% 的财政资金,要是把这钱用在民生上,老百姓能得到更多实惠。
坏的方面是,地铁对提升城市形象、带动区域发展、缓解交通拥堵还是有帮助的,要是少建地铁,可能会影响城市发展的速度和竞争力。
对咱们老百姓来说,短期内可能会觉得不方便,毕竟少了一种出行选择。但从长远看,如果能因此发展更多样的公共交通,说不定出行会更划算、更方便。
我采访了几个人,听听他们咋说。住在正在建地铁的三线城市的张女士说:“我本来挺盼着地铁开通的,上下班能省不少事。但听说每公里要花七八亿,确实太贵了。要是政府钱不够,先搞点性价比高的交通方式也挺好。”
公交车司机李先生则觉得:“我们这儿前几年搞了快速公交,有专用车道还能智能调度,高峰期跑得不比地铁慢,而且建的时候花的钱只有地铁的十分之一。我觉得这种方式特适合中等城市。”
还有位王大爷,住在已经开通地铁的城市,却很少坐:“地铁站离我家两公里,坐公交反而更近。我觉得城市修交通设施,得看实际需要,不是所有城市都适合地铁。”
![]()
四、不建地铁,还有这些好办法
既然地铁建设可能要放缓,那城市交通该咋搞呢?其实不少城市已经在找替代方案了。
首先是搞多层次的公共交通。根据城市大小和人流量,合理安排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快速公交、普通公交,让它们互相配合。有研究说,人口不到 300 万的城市,把地面公交优化好,再整个快速公交系统,就能满足 90% 以上的公交需求,花的钱还只有地铁的十分之一。
我朋友周先生所在的城市就是这么做的,本来要建地铁,后来改成花 12 亿建快速公交,还优化了普通公交,修了自行车道。投入使用后,坐公交的人多了 14%,大家都说出行方便多了。
其次,轻轨和有轨电车成了中小城市的新选择。跟地铁比,它们建的时候能省 30% 到 70% 的钱,工期还短,对城市原来的样子影响也小。某东部沿海城市,原本要建地铁 3 号线,后来改成了有轨电车,项目负责人说:“有轨电车每公里才花 2 亿,不到地铁的三分之一,运力却能达到地铁的一半到七成,完全能满足我们城市的需求。”
另外,智能交通管理也很靠谱。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技术,优化红绿灯,实时疏导交通,不用多修路就能让道路更通畅。某南方城市花 2.5 亿搞了智能交通系统,有智能红绿灯、电子警察,还开发了手机 APP 能看实时路况。系统用上后,主干道的平均车速提高了 22%,堵车情况少多了。
还有共享出行,像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现在用的人特别多。去年共享单车每天能用 4500 万人次,共享电动车也有 800 万人次。这些方式能解决 “最后一公里” 的问题,跟公共交通配合得特别好。
有些城市还在搞 “公交都市”,优化城市功能布局,让大家上班和住的地方离得近一些,减少长途通勤。某西部城市提出了 “15 分钟生活圈”,在各个城区建商业、教育、医疗设施,让老百姓步行就能满足日常需求。两年下来,平均通勤距离少了 2.7 公里,堵车也少了 18%。
![]()
总的来说,地铁建设可能 “暂停”,并不是说城市公共交通不发展了,而是大家开始理性思考,找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大城市人口多、需求大,地铁还是很重要;中小城市则可以选择轻轨、快速公交这些更划算的方式。关键是要打造一个层次分明、衔接顺畅的交通体系,而不是盲目跟风建地铁。
就像小张所在的城市,重新评估后,决定先不建地铁了,优先发展快速公交和普通公交,等以后人流量够了,再考虑轻轨或地铁。小张说:“这样调整后,更符合我们城市的实际情况,还能控制财政风险。”
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在做这样理性的调整。我相信,只要好好规划,每个城市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交通发展路子,让大家出行更安全、方便、划算、环保。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们所在城市的公共交通咋样?你觉得你们那儿有必要建地铁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觉得这篇文章有用的话,别忘了点赞、收藏,再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让更多人了解这个事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