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建设暂停了,楼市行情也开始变得不太活跃了?
![]()
哈尔滨、青岛、银川这些城市的地铁梦想,直接“被按下了暂停键”,有的线路甚至修到一半就停掉了!现在地铁票价涨了,服务也缩水不少,真不是闹着玩的。城市为面子较劲,这次真遇到个“硬骨头”了!
地铁“断供”城市梦碎?
2021年,国家有关部门下了个铁定的决定:以后不再受理新城市的地铁建设申请。说白了,那些还想着早点开通地铁的城市,心里一阵一紧,梦想也跟着打了个折头。
像哈尔滨、青岛这些地方,地铁申报的事儿要么直接被拒,要么就像放到一边没人理会。有的已经批准的线路,居然在施工过程中突兀地被砍掉了,真让人唏嘘不已。
这事儿可不算小事。对于不少“二线”“三线”城市来说,地铁不仅仅是个出行工具,更像是带动投资、提升城市面貌、推动楼市的“金钥匙”。
最近呀,地铁申报遇了麻烦,很多城市都得掏心掏肺地调整规划蓝图。有不少网友幽默地说,目前的地铁,简直变成了“有钱任性”的标志。
大城市还能继续补充完善,像个大宝贝似的修修补补;而小城市嘛,只能站在一边看着叹气。以前那种“满城都是”的繁荣场景,恐怕要一去不返了。
要说咱们中国修地铁的热情,那真可算是火势扑不灭。十年前,地铁还只是北上广深这些超大都市的基本配置,随后发展得就像跑火车一样,一波接一波,连不少三线城市都纷纷上马修地铁了。
![]()
为啥大家都这么拼命呢?一方面,修地铁能带动投资,创造就业,还能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让地方经济那些数据看起来更漂亮。另一方面,建地铁还能促进土地升值,房价跟着涨价,地方财政的口袋也就更鼓了。
问题就在这儿,这办法有点像“用明天的钱去赌”。修地铁的钱从哪儿出?大多数还得靠地方政府借债,靠未来土地出让和票价收入慢慢还。这套操作如果楼市火热、经济一直走高,还算靠谱。
这几年啊,局势一下子就变了样儿。楼市冷下来,土地出让的钱也大大少了,地方财政一时间紧巴巴的。疫情折腾了三年,投资的信心也不像以前那么足了。
地铁这玩意儿投入大,回报慢,还得耗长时间才能赚回来,一向被视为“长线投资”。因此啊,它也成了第一个被削减预算的目标。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地铁票越来越贵了,服务质量也打了折扣,建设速度也放慢了不少。
许多城市的地铁公司,连员工的薪水都快发不出去了,只能靠财政“输血”才能勉强挺住。聊到这儿,得提一下“土地财政”这四个字。过去十几年,地方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基本上就是靠卖地挣錢。
![]()
地价一高,财政就算胖了一大截,修地铁、建学校、搞公园,都是事儿都特开心。不少城市靠着卖地和搞地铁,带动了新区开发和经济腾飞。
不过,土地财政这招儿要搞得顺利,还得保证房子能有人买,地能有人争。可这近几年,房地产市场冷下来,房价不涨,买房的人也少了不少。
一旦地价往下掉,财政收入就跟着缩水。眼瞅着钱包瘪了,像地铁这些“烧钱货”自然也就变成了“负担”。之前造地铁,地方政府还能靠着线路把各个站点串成连,效率还挺高。
带动新地块的开发,卖地拿的钱又用来支持地铁建设。可眼下嘛,土地财政这口“井”快要抽干了,地铁项目这条“输血管”也就跟着堵上了。
地铁不批谁最着急?
地铁申报一“断供”,最焦躁的肯定是那些还没通地铁、却一直盼着赶上的城市。你想啊,城市之间的比拼越发激烈,有地铁的城市,当然在话语权上就占优势啦。
![]()
现在国家提高了申报门槛,很多地方的“地铁梦”都变得遥遥无期了。其实,不只是城市领导感到焦虑,很多市民心里也挺难受的。
回想起以前老城区,公交车像罐头似的挤得不行,堵车堵得人都怀疑人生了。等到地铁一通车,生活瞬间变得顺畅不少。可如今地铁审批难了,城市的交通压力只会越来越沉重。
要说被人容易忽视的那一拨,莫过于负责地铁建设、设备生产和运营的那些企业了。以前地铁项目多得没边,大家都能找到活干,日子过得挺滋润的。
如今项目都卡住了,很多公司只得裁员或者转行,连带着上下游一大串企业的日子都难熬。说白了,地铁这玩意儿可是个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烧钱工程”。
![]()
一线城市人口鼎盛、经济实力雄厚,修地铁还能勉强撑得住。不过,小城市人口少、客流有限,建了地铁基本就是赔钱炒作。
这也是因为国家这次设定了门槛,不允许新城市轻易开地铁。在申报的标准里,人口规模、财政实力、经济增长速度、客流预估等,都得符合要求,甚至还要证明还款的能力。
不少小城市一瞧,这门槛那么高,根本玩不到。地铁项目被“劝退”了,就只好转向发展公交和有轨电车这些花钱少的交通方式。
这样一来,地铁不再像以前那样是“标配”,反倒变成了“奢侈品”。只有那些真正实力硬、人口众多的大城市,才能搞得起。
![]()
提起地铁啊,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划算、迅速、准点”。不过近几年,有些城市的地铁票价偷偷涨了,服务质量却变差了不少。
为啥会变成这样呢?说到底,地铁公司也得“算小账”啊。过去有财政“输血”,还能凑合着保持低价运行;而现在财政不好过了,地铁公司只好靠涨票价、缩减服务、裁员啥的来缓解压力。
市民们当然心里不太舒服。票一调高,许多上班族直呼“通勤的钱又多了点”。服务一差,乘坐的感觉也跟着减分。
地铁公司也真是头疼,票价再涨,亏损照样补不上。这种两头难办的局面,短时间内想搞定可不太容易。
“地铁时代”要结束了吗?
很多人心里或许会有疑问:是不是代表城市轨道交通的黄金时期就这样算结束了?其实也未必。作为城市交通的“骨干”,在大城市里,地铁仍然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
人口多、用地紧张、通勤压力大,地铁依旧是最靠谱的办法。不过,未来地铁的发展速度会放缓一些,更加理性,不会再搞什么“运动式”扩张了。
对二线、三线城市而言,地铁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得看自己的实力怎么摆。等经济基础打牢了、人口规模变大了,说不定还能迎来一波新的地铁建设热潮。
更关键的是,地铁的兴衰其实反映出城市管理水平、财政状况、产业升级等一连串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都整明白了,城市才能真真正正“赢得欢心”。
现在,地铁不再是城市的唯一“招牌”,那未来城市靠什么“走红”呢?说白了,还是看整体实力比拼。
谁能更吸引高端人才,谁能创造更多岗位,谁能让市民的生活更方便、更幸福,谁就能在新一轮的城市角逐中笑到最后。
![]()
以前一说到地铁,大家都觉得那是“高大上”又“现代化”的代表。其实,地铁再先进,也并非万能的。城市交通的关键还是得“因地制宜”,适合自己城市的才最实在。
像日本、欧洲这些发达国家的小城市,根本不靠地铁,交通照样挺便利。公交、轻轨、单车、走路,这些“接地气”的交通方式,也能让城市运转得挺顺溜。
所以说,地铁没批准,并不代表城市就没前途,也不意味着市民的生活水准一定会变差。倒过来说,这反倒可能推动城市管理者更加重视整体公共交通的规划,让大家出行更方便、更经济、省点时间。
![]()
地铁“断供”其实就是在提醒咱们中国城市发展的警钟啊。光靠卖地、借钱、疯狂拆建,终究会有一天走到头。未来的城市,要靠内在实力、靠创新能力、靠治理水平,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地铁不再只是“装姿”,而变成了“实在”。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能把城市治理搞得井井有条,把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提升上去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新时代胜利者。
所以啊,别为“地铁断供”这事儿太难过咱中国的城市,一定能在转型换道中寻到新的机遇。
图文来源:网易
本文为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