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财第一步,点赞加关注[中国赞]今天海哥和大家聊一聊,投资千亿在山顶上建造的那个城市。
在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有一座城,曾是革命的心脏,历史的坐标。但在现代城市化的浪潮中,它却被三座大山“卡住了喉咙”。
延安,这个名字听起来厚重庄严,如今却面临一个再现实不过的问题:城太小,人太多,路太挤,发展无门。
![]()
于是,2011年,一项近乎天方夜谭的计划被悄然提出——把城搬到山上去。十年过去,33座山被削平,一座新城拔地而起。这不是魔法,而是现实。但延安的新面貌,真能解决老问题?还是又埋下了新的问号?
![]()
在黄土高原上“削”出一座城市
延安老城区的尴尬,不是今天才有的。从地图上看,它像被三道山脊紧紧夹在中间,形如一个“Y”字。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一边一座山,联手把城市空间压成了“螺蛳壳”。
最窄的地方只有200米宽,却要容纳近50万人口。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这38平方公里的地方,人口密度几乎是北京老城的两倍。交通挤得像早高峰的地铁,住房像贴墙的积木,发展空间几乎榨干。
2011年,延安市政府不再绕着山转,而是决定“上山”。不是象征意义上的“登高望远”,而是实打实地把城市搬上山。
![]()
这不是拍脑袋的决定,而是上百位地质、城建、水利等领域专家调研后共同拿出的方案:中疏外扩、上山建城。听起来像是《西游记》里的神话,背后却是一个用科学和意志力堆砌出来的“现实主义魔法”。
工程从2012年正式启动,规模之大、难度之高,放眼全球都属于“顶级挑战”。规划总面积78.5平方公里,分为北区、南区、西区三大片区,仅一期工程就动用了3.63亿立方米的土方量。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相当于三峡大坝主体混凝土体积的三倍。
如果拿卡车一车车运走,能绕地球七圈。在湿陷性黄土高原上动土,听上去就像在豆腐渣上盖楼。要想让这城不沉、不塌、不晃,地质处理成了命门。
![]()
黄土最怕水,遇水即陷。为了让地基“站得稳”,工程团队采用强夯法分层固化,每一层土都要压实到95%以上。每打下一层,就像给地基穿上一层铠甲。
建筑限高也被严格控制在100米以内,防止重心过高引发风险。央视新闻曾报道,新城的排水系统更是精密到“毫米级”,通过盲沟、泵站、雨水调蓄池等设施,确保一场暴雨不会让山上变“水帘洞”,老城区也不会被“冲刷成沟”。
![]()
水源问题也解决得巧妙。2013年,延安通过引水工程,从黄河年引水1万立方米,彻底告别“靠天吃水”的日子。
在填方区种树种草,绿化率超过40%,实现了“在黄土上种出绿色新城”的梦想。工程不是简单地削山填沟,而是一次以科技为支撑的空间重塑。
![]()
千亿投资背后的城市造血逻辑
花钱容易,花对才重要。延安新城的预算高达千亿元,很多人关心:这钱从哪来?能不能撑得住?延安市并没有一味靠财政“硬扛”,而是撬动了多元资本杠杆。
一期工程就通过金融机构贷款20亿,签下信贷协议。2017年西洽会上,又引入社会资本数十亿元。政府牵头、银行跟进、民间资本补位,形成了“多股绳拧成一股劲”的资金模式。
钱砸下去不是为了堆楼卖地,而是为了造一座“活城”。新城的功能分区做得清晰明确。北区是行政和商业核心,市政府、大剧院、博物馆一应俱全。
![]()
南区偏重红色文化体验,打造旅游新地标;西区则以休闲和生态为主,成为市民生活的“绿色后花园”。同时,学校、医院、体育场等公共配套同步建设,生活功能一步到位,避免“空壳化”。
但城市真正的生命力,靠的是产业。延安不想再做“卖资源的城市”,而是通过新城引导产业转型。旅游、商贸、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三大支柱。
2024年,延安GDP达到2383.4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新区的贡献不容忽视。红色旅游叠加现代配套,吸引了大量游客和企业落地,也带旺了本地消费和就业。
![]()
人口迁移是这场城市革命的“最后一公里”。过去,延安人多住在半山腰的窑洞里,冬冷夏热,空间逼仄。新城建成后,政府通过安置房、货币补偿和配套就业,把10余万人成功从老城区分流过来。
如今,延安市的城镇化率从项目启动初期的不到50%,提升到了61.97%。人来了,城才有魂。新城不再是“空城”,而是“宜居城”。
![]()
延安新城背后的城市进化论
十年工程落地,新城拔地而起,是不是就意味着问题解决了?至少从现在看,答案是肯定的。老城区不再被人挤人、车挤车所困,发展空间一下子打开。
新城不仅缓解了人口压力,也成为延安经济转型的发动机。红色文化与现代城市并存,旅游业火了,地方财政收入也水涨船高。从数据看,城乡居民收入双双增长,民营企业活跃度上升,一座城的气质正在悄然变化。
这种变化也引来了国际关注。《华尔街日报》曾称延安新城为“疯狂工程”,但后续的报道也承认,延安以实际成效证明了这场“疯狂”的可行性。它不仅是中国基建能力的展示,更是城市战略思维的一次跃迁。
![]()
延安经验能不能复制?答案是“可以,但不能照搬”。它提供了一个山区城市脱困发展的“延安方案”:顶层设计要有战略眼光,不能只看眼前一亩三分地。
技术突破是保障,地质问题必须提前布局并设立长期监测机制;产业与人口同步规划,才不会变成“空城样板”;生态治理要先行,不能等绿化补救。
![]()
但也要看到,这种大体量工程,财政压力不小,地基稳定周期长(往往需要3到5年才能完全稳定),风险管理必须长线思维。
不能只是看眼前的政绩,也要为未来几十年负责。工程是“硬”的,治理和管理却是“软”的,比削山更难的,是持续运营好这座新城。
看完的家人们,恭喜您离暴富更近了一步,我们下期再见[撒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