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在济宁天立学校的国学课堂中,孩子们正沿着汉字的源流,探寻中华文明的深层密码;田径场上,高三学子穿越成人门、成才门、成功门,于庄重仪式中完成成人之思;研学途中,孔孟故里的青砖黛瓦之间,回荡着少年们琅琅的经典诵读声……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济宁始终将文化基因深植教育沃土,济宁天立学校以“新六艺”为载体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正是这座城市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新表达”的生动缩影。
“礼”育根基,涵养君子之风
![]()
学校深耕礼仪教育,构建“九礼四仪”行为养成体系,将礼仪规范融入日常点滴。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全校师生肃立致敬,在国歌声中激荡家国情怀;高三成人礼暨毕业典礼上,庄重仪式与师长寄语将“责任”与“感恩”深植心田。从课堂尊师到家庭孝亲,从研学礼仪到校园交往,“彬彬有礼少年君子”已成为校园中最动人的风景。
![]()
“乐”润心灵,传唱经典之韵
![]()
以音乐与艺术为载体,学校将经典旋律带上青春舞台。在“泱泱黄河水 小小代言人”主题活动中,武术表演《哪吒之旗开得胜》以雄浑气势点燃全场,中国舞《子曰》则以翩跹舞姿演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儒家智慧,童声合唱《玉盘》如清泉流淌,唱出文化自信的清音。学校将音乐、形体课程与国学深度融合,编演《论语》课本剧、奏响儒家经典乐曲,让传统礼乐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
“艺”承文脉,焕活非遗之美
![]()
依托济宁丰厚的非遗资源,学校开设剪纸、书法、陶艺等校本课程,并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何以济宁——孔孟文化项目成果展”中,学生硬笔书法作品以遒劲笔锋书写“仁者爱人”“浩然之气”,孔孟主题绘画则以缤纷色彩再现“孟母三迁”“周游列国”的经典场景。“观戏学传统”活动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的经典选段与孙悟空绝活表演,让孩子们在掌声与喝彩中感受戏曲艺术的永恒魅力。
![]()
“诵”明志向,激活经典之声
![]()
自2025年3月起,全校启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每日晨读《论语》《孟子》蔚然成风,“诵、唱、写”多元形式让经典真正“活”起来。“执卷问千年”国学活动中,学子们追溯甲篆文字的造字智慧;成果展上的“点诗吟诵”环节,学生们随机抽取诗篇,或慷慨或婉转的演绎,让孔孟哲思在校园中久久回响。语文教研组开发的“经典+学科”融合课程,更使传统文化渗透教学全程。
![]()
“武”强体魄,融汇古今之魂
![]()
在常规体育课程之外,学校引入传统武术、射箭等项目,组织“演经典·悟经典”武术操训练。校园篮球联赛上,少年们奔跑跳跃的身影诠释拼搏精神;泳池赛场中,小健将们如飞鱼竞渡,展现“力争上游”的体育风采。传统武术的刚健与现代体育的活力相融,锤炼学生体魄,铸就坚毅品格。
![]()
“游”学四方,亲践知行合一
![]()
“从前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学校围绕该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精心打造研学路线。学子们走进孔子故里,在孔子研究院、孟府等地开展沉浸式学习,通过礼仪实践与场景还原体悟儒家精神;研学课程更将儒家足迹与鲁西南战役纪念馆等红色资源结合,构建“文化根脉+精神传承”双线育人模式,让传统与当代交相辉映。
![]()
从“何以济宁”成果展成为全市典范,到参与“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促进文化交流;从非遗课程进校园,到亲子共读经典凝聚家校合力——济宁天立学校的“新六艺”实践,让千年儒风雅韵在新时代校园中焕发新生。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以“六立一达”课程体系为支撑,深化传统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培育兼具仁礼风骨与时代担当的新时代少年。
![]()
在孔孟之乡的文明沃土上,济宁正以教育为犁,通过系统推进“新六艺”教育实践,将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深度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和学生成长全过程,探索出一条紧扣时代脉搏、契合学生发展规律的育人新路径。济宁天立学校的创新实践,不仅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诠释,更是“以文化人、以教铸魂”的生动写照。这座城市正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和教育担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跨越千年的智慧之光,照亮新时代少年的成长之路,为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的时代新人,绘就一幅融古贯今的教育新图景。(员奔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