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2025年11月,消费金融行业不良资产处置迎来年内最活跃窗口期。
据不完全统计,当月金融机构待处置的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资产规模已突破100亿元,中银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南银法巴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及海尔消费金融等头部机构密集挂牌,形成“大机构领跑、中小玩家突围”的市场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监管政策优化与市场逻辑演变,“未诉即卖”模式正成为行业新趋势,标志着不良资产处置从被动风险化解向主动战略管理加速转型。
处置规模激增“未诉即卖”破局
11月不良资产转让市场呈现“量价齐动”的特征。中银消费金融单月拟转让不良贷款1.37亿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仅95天;中邮消费金融挂牌债权总额达1.84亿元,逾期天数148天;兴业消费金融则以17.67亿元的转让规模成为当月焦点,其资产包逾期天数跨度从963天至1342天不等,凸显长期逾期资产的集中出清需求。
中小消费金融公司同样动作频频。海尔消费金融单月连发三则公告,合计转让金额14.4亿元;马上消费金融则以18.11亿元的不良资产包规模首次跻身行业前列。这种“头部机构主导、中小机构突破”的格局,既反映了头部企业加速优化资产结构的意图,也揭示了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中小机构通过处置不良释放资本的迫切需求。
传统不良资产处置往往需经历“核销-诉讼-转让”流程,耗时长达数月甚至数年。而11月多家机构公告显示,核销后未启动司法诉讼即直接挂牌转让的“未诉即卖”模式正被广泛采纳。中银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在11月挂牌的资产包均明确标注“未开展司法清收”,这一变化带来三重效应:
- 财务优化提速:跳过诉讼环节可缩短处置周期超60%,快速降低不良率并释放拨备资金。以招联消费金融为例,其2024年通过“核销即售”模式处置的9.78亿元资产包,涉及37.2万笔借款,资金回笼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近一倍。
- 运营成本压缩:诉讼与催收环节的费用支出可减少30%-50%,对中小机构而言尤为关键。南银法巴消费金融某逾期137天的资产包若采用诉讼方式,预计人均清收费用将超800元,而“未诉即卖”可将成本控制在200元以内。
- 监管导向契合:银保监会2025年发布的《关于加强不良资产处置监管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通过市场化手段提升处置效率”,“未诉即卖”模式在合规框架内实现了政策与商业逻辑的双重平衡。
规则升级行业拐点初现
伴随市场扩容,交易平台规则同步升级。
自2025年10月27日起,银登中心停止披露不良资产包起始价,这一调整引发市场热议。
分析人士指出,此举旨在打破“价格锚定效应”,迫使受让方回归资产底层数据研判价值。例如,某AMC公司测算显示,隐藏起拍价后,优质资产包的议价空间扩大15%-20%,而劣质资产因信息不对称更易打折成交,整体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有望提升。
对深陷债务的借款人而言,当前市场环境或提供转机。专业AMC接手后,为加速资金回收,更倾向于通过协商减免达成和解。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AMC对逾期超180天的消费贷款平均减免比例达35%-40%,远高于银行系统的10%-15%。
此外,民生银行在51.42亿元信用卡不良转让中明确要求“严禁暴力催收”,监管对催收行为的规范化亦为债务协商创造了更温和的环境。
消费金融不良处置的“新常态”背后,是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的战略抉择。通过加速出清不良、释放资本、优化报表,机构得以将资源聚焦于高潜力客群与创新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处置潮中,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显著提升。部分机构已通过AI模型实现不良资产精准估值,某头部消金公司运用大数据筛选出的“高回收率”资产包,实际回收率较传统方式提升22%。技术赋能下,不良处置正从成本中心蜕变为价值创造的新引擎。
随着年末冲刺窗口开启,消费金融行业在“去芜存菁”中重构资产质量护城河。如何在合规框架内平衡处置效率与借款人权益,仍将是未来监管与市场共同探索的命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