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服务日益普及,老年群体成为金融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单一、风险识别能力较弱,不少不法分子将目光投向了老年朋友。今天,我们就梳理老年金融消费中的三类高频陷阱,帮长辈们守住钱袋子,守护消费权益。
以旧换新套路深,保费缩水要当心。部分机构利用老年人重视资产保值的心理,推出保险以旧换新服务,声称能将旧保单升级为收益更高的新产品,却隐瞒“退旧保新”需承担的手续费、退保损失等关键信息。家住社区的张阿姨就曾中招,她将投保5年的年金险换为所谓的终身寿险,事后才发现不仅损失了近万元退保金,新保单的保障责任还与自身需求严重不符。在此提醒,更换保险产品前务必咨询家人或正规机构,明确新旧保单的费用、收益、保障范围差异,切勿轻信“收益翻倍”的口头承诺。
免费服务藏猫腻,诱导消费是目的。“免费体检”“健康讲座”“礼品派送”,这些看似贴心的服务,往往是不法分子的引流手段。他们在活动中套取老年人健康状况、家庭资产等信息,再以“专属保障”“名额有限”为由,推销价格高昂、条款复杂的保险产品,甚至伪造保单骗取费用。这类产品往往存在保障责任模糊、理赔条件苛刻等问题,一旦发生风险难以获得赔付。面对免费诱惑,要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涉及个人信息登记和金钱支出时,务必多留个心眼。
情感营销设圈套,养老钱袋被掏空。骗子抓住部分老年人情感需求强烈的特点,通过日常关怀建立信任,再以养老理财、投资分红等名义诱导投入资金。有的甚至伪装成保险代理人,用“养老保障+稳定收益”的话术,推销未经监管备案的非法金融产品。去年某案例中,骗子以干儿子身份照顾独居老人,短短半年就诱导老人投入毕生积蓄购买虚假养老险,最终卷款失联。老年朋友需谨记,涉及大额资金投入,一定要与子女充分沟通,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办理业务。
守护老年金融权益,既要老年人提高警惕,也需要家人和社会的共同守护。建议子女多与长辈交流金融知识,帮助辨别风险;老年人自身也要掌握三查原则:查机构资质、查产品备案、查合同条款,遇到疑问可拨打金融监管部门热线或咨询保险公司官方客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