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媒报道“福建舰”时有这样一句话引发军迷朋友们关注:“003型是一个成熟的平台,在成熟的平台上进行优化之后就会进入量产。”
这意味着“福建舰”极有可能被量产,即004、005可能很快到来。
![]()
为什么量产很重要呢?
第一、快。
新设计一艘船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在原型舰基础上重复建造、做微小提升,则很快就能完成。
其实除了不是核动力之外,003型航母已经达到了美军主流航母的水平,考虑到中国海军又不需要像美国那样全球部署,在西太平洋范围内活动,常规动力也够用了。
第二、便宜。
一艘船的成本绝不仅仅是建造费用,还有前期漫长的研发费用和后期维护保障费用,倘若只造一艘,是非常浪费的。
同型船如果建造个三四艘,可以极大平摊研发成本,且在之后的部件维修保养等环节也会省钱。
第三、技术成熟。
通常来讲,我们可以用一型舰船是否量产来判断它的技术是否成熟,如果没能实现量产,往往意味着某些环节没有达到海军要求,或技术成熟度欠佳,反之则意味着是一套成熟平台。
![]()
上图为太平洋地区美军5艘航母某一年的出勤时间表。
从中不难发现,在配备5艘航母的情况下,同一时间能够出勤的航母一般是2艘,极少数情况下会达到3艘,因为航母本身需要维护保养,舰上人员也需要轮换休整。
以下是两位曾在美军航母服役过的士兵的解释——
士兵1:
大多数水面舰艇一年部署不超过一次,通常六个月在船厂维修,六个月训练,然后部署六到九个月。当然也有例外,紧急情况下前沿部署的舰艇可能回母港停留两个月,然后再出勤。
至于船员交换,水面舰艇通常很少有船员交换,不像潜艇那样,一艘艇有多套艇员;至于航空部队(舰载机),他们只附属于航母,可以在一次部署行动中在不同航母上起降,更像是航母的“过客”。
士兵2:
在我服役于美军常规动力航母的三年里,我们有过两次海外部署,还有一次在海军造船厂长期驻扎。每次海外部署大约持续6个月,中间休整训练约一年,另外在长滩造船厂停留了长达8个月。
每次部署前,我们会接受了海军专业人员的测试和评估,以确认我们的作战准备状态。在整个过程中,团队成员会更换,因为每个人的退伍或调动日期都不同。
![]()
“小鹰”号航母
过去几年间,中国一直在强调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即不希望发生国际社会误判中国会因国力增长而出现政策转向的情况。
在海权领域,中国也没有以跟美国海军打一场全面大洋战争为目标,而是把海军建设高度聚集在台海等具体场景上。
其中一个关键的指标,是中国对海外军事基地建设的慎重态度,一般来讲,只有目标定位为全球争霸的大国才会积极考虑海外军事基地布局问题。
实际上,美国海军一家独大的局面从长远看是不可持续的,各国海军最终将根据自身综合国力和海权需求达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
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在近期的一次论坛上这样讲道:
“美国在全球部署大大小小800个军事基地,其航母每天都在各个大洋上游弋,维持着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世界和平,人们不该期待美国衰落。
但与此同时,美国人民也在盘算,要为武器还是民生买单。我毫不怀疑,(未来某一时刻)美国人会选择民生,而军事基地就会开始关闭。”
熟悉美国军费开支的朋友想必了解,美海军常年力压陆、空军占据第一开销大头。
以2023年为例,美国军费开支占其GDP的比重为3.21%,其中海、陆、空三个军种分去年度军费总额的70%以上,参联会等联合部门大约分得年度军费总额的15%左右,核武器系统维护等科目再分其他剩下的钱。
在海陆空三军中,海军(含海军陆战队)占比高达28.7%,其次为空军(含太空部队)的24.3%,再其次是陆军的20.7%。
杨荣文认为,如果未来美国的孤立主义情绪上升,海军是最有可能做战略收缩的,(新加坡视角下)一种比较理想的局面是多极世界仍以美西方为首,继续领导多边磋商,中国出于现实利益角度选择协助运作当前全球体系,从而完成从单极世界到多极世界的过渡。
![]()
艾森豪威尔号航空母舰驶入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造船厂。
美苏冷战对抗初期,苏联国内对于海权建设的方向问题曾爆发过激烈争论。
海军司令库兹涅佐夫认为,苏联海军的建军方向应参考美国海军,发展以航母战斗群为基础的远洋作战能力。
赫鲁晓夫则认为,有了核武器和导弹之后,大型水面舰艇的生存能力急剧下降,一枚核武器足以毁灭一个航母战斗群,后者很容易成为“活靶子”,因此主张把战略火箭军和战略核潜艇摆到优先发展的位置。
由于赫鲁晓夫的固执坚持,使得苏联航母计划一延再延,而核潜艇则成为日后苏军乃至今天俄军的一张王牌。
以成王败寇的视角看,赫鲁晓夫的观点显然有待商榷,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远一些,能够影响海权的因素确实有很多。
简而言之,击败海权的不一定是另一支更强大的海权,也可能来自空中、外太空或水下,因此中国不会将所有的“宝”都押在航母身上。
假如未来某种武器可以高效、廉价地实现对海上移动目标的精准打击,那水面舰艇存在的意义将显著下降,正如俄乌战争中饱受无人机之苦的坦克一样。
1812年冬天,拿破仑兵败莫斯科之际,俄军前线最高指挥官库图佐夫曾感慨的说道:“取拿破仑而代之的不会是俄国或者任何一个大陆国家,而将是已经控制了海洋的大国。”
几百年后,或许人们也会这样讲:取代美国海洋霸权的地位的不是另一个海权国家,而是某种新形态地缘政治权力的崛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