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媳妇,携小孩,拉小鱼,到海崖,潮雾湿透红缎鞋。”这是胶东地区反映沙滩拉大网劳动的民谣。无论男女老幼,都能参与到这项渔获作业中来。
在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流清湾乡村振兴片区的东麦窑村,拉大网一直是当地渔民养家糊口的手艺。如今,它摇身一变成为东麦窑村发展旅游、研学的实践体验项目,以另一种方式促进当地村民致富增收。
![]()
渔民先用渔船将巨大的渔网撒入海中,布下一个半圆或椭圆形的包围圈。随后渔网的两端被拖回岸上,岸上游客少则数十、多则上百,分成几排,齐心协力喊着号子,一步步将沉重的渔网拖上岸。往往一网能拖上千斤鱼。
“我们村的渔民会配合游客去看潮汐情况,起一个技术指导的作用。比如在哪个地方撒网、在哪个地方收网,这样捕捞的渔获会多一些。”东麦窑村村民代笑解释道。
据《东麦窑村志》记载,早在1938年,东麦窑和周边邻村就开始合伙拉大网捕鱼;在1961年东麦窑生产大队成立后,木船拉网的场面非常壮观。
“我们村没有地,我们只有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我们村的文化,打造文旅和研学的产业链,上山下海搞突破,”提起如何将拉大网发展为文旅项目,崂山区沙子口街道东麦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绍亮这样介绍,“提起它,是我们很多人带着乡愁的一段回忆。祖辈们的这门手艺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了。我们希望更多人来体验我们老渔民的沙滩,拉起大网,当一回真正的渔民。”
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带来了更强的游客黏性。李绍亮表示,随着村里赶海、文创等体验项目的不断丰富,一日游逐渐变成两日游、三日游、甚至七日游。
![]()
如今,东麦窑研学等一系列共富产业强势拉动强村富民。2024年片区内村庄平均集体收入超2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流清湾乡村振兴片区共拥有300余家品质民宿,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实现年旅游收入4亿余元。
记者点评:乡村振兴里的“斜杠渔民”
“斜杠青年”指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年轻人。在东麦窑村,还有这么一批“斜杠渔民”。除了民宿出租带来的被动收入,很多村民还兼职做拉大网的技术指导、环卫工人、护林防火队员、网格员等工作。“斜杠渔民”有两三个身份角色,就有了两三份不同来源的收入。共富产业拉动强村富民,就要看到村民角色的转变,也要用实实在在的收入说话。
(大众新闻记者曾轲修从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