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残疾人、农村妇女难有出路,现在看,一支画笔就能撑起半边天!”在巨野县鲁西书画院的画室里,院长徐凤秋望着正在专注创作的学员们,眼神里满是欣慰。这座扎根乡村22年的书画院,以工笔画为纽带,让数千名残疾人、留守妇女和农民握住了“增收笔”,在方寸画纸上绘出了就业致富的新生活。
![]()
“一笔一画填色,既能照顾家里,每月还能稳拿工资,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43岁的王小凤坐在画案前,毛笔在宣纸上精准晕染,笔下的花鸟纹样渐次成形。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曾被家庭与田地束缚,“农忙时泡在地里,闲时只能在家待着,想挣钱又走不开。”10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接触到鲁西书画院的工笔画培训,跟着徐凤秋系统学习一年后,便熟练掌握了勾线、上色等技法。王小凤的创作节奏全凭作品尺寸调整,小画3到5天就能完工,复杂题材则需要7到8天甚至一个月打磨,仅上色就要反复叠加3到4遍才能达到细腻质感。“每天画8到10小时,坐久了腰会酸,但看着空白画纸变成精美作品,再拿到工资时,所有累都值了。”如今她每月画画收入约3000元,加上授课所得共6000元,比外出务工收入更高,从家到画院10分钟路程,还能随时照看读高中和初中的孩子。在她带动下,身边10到20位亲友也加入学画队伍,一起靠笔墨增收。
35岁的景全柱腿脚不便已有7年,家住董官屯镇的他曾因身体残疾陷入自卑,“总觉得自己是家里的累赘,想挣钱却没门路。”偶然看到同村人在书画院学画挣钱,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徐院长特别有耐心,手把手教我握笔、调色,从不嫌我学得慢。”景全柱回忆,第一次拿到工资时手都在发抖,“终于能不靠父母养活自己了,那种成就感没法说!”如今他每天在画院工作3到4小时,久坐腿会不适却从不抱怨,“住在画院能免费吃饭,每月收入稳定,邻里街坊都夸我有本事,腰杆都挺直了。”这份工作不仅让他实现经济独立,更收获了久违的社会认可。
![]()
这样的蜕变,离不开徐凤秋22年的坚守。早在2000年,徐凤秋就已在家中带教学生,2003年正式创办鲁西书画院,初衷源于自身求学时的艰辛经历:“当年撇家舍业去学画,六七岁的孩子哭着追出五六里地,我都不敢回头,怕一回头就走不了了。”这份牵挂让她立志搭建家门口的学习平台,“农村不少妇女、残疾人没技能没收入,工笔画门槛低、能兼顾家庭,就想帮大家找条出路。”创业初期条件艰苦,画室是简陋平房,学员寥寥无几,她既当老师又跑市场,“一双脚跑遍各地,磨出好几个血泡,挨家画廊推销常碰壁,最难时连颜料钱都凑不齐,但看到学员期待的眼神,就没法放弃。”
![]()
徐凤秋始终坚持免费培训,采用“请进来、送出去”模式优化教学,根据学员基础制定个性化课程,免费提供笔墨纸砚,每月还设竞赛与提升培训助力进步。“我们聚焦残疾人、留守妇女和农民群体,就是要让弱势群体有一技之长,靠自己双手挣钱。”她介绍,书画院常年保持300余名专业画师与学员规模,累计免费培养6000余名书画人才,带动7000余人就业,其中残疾人200余名,现有20多位省美协会员、四五十位市级美协会员,待新展览结束后将新增5位省美协会员。为让学员安心创作,画院提供免费住宿餐饮,设立奖学金激励进步,“学员经考核成为职业画工后,平均月工资超3000元,资深老画师能拿到五六千、七八千甚至上万元,远高于当地外出务工平均水平。”
![]()
如今的鲁西书画院早已今非昔比,26亩院区里,1000平方米画室宽敞明亮,100平方米展厅陈列各类精品,墙上“山东省非遗工坊”“美丽工坊”“省级示范就业扶贫车间”等荣誉牌匾格外醒目。2025年获评全国第二批“美丽工坊”,这些荣誉背后是政策支持与市场开拓的双重助力。“各级政府一直很支持,当地每年拿500万元资金培养基础画师。”徐凤秋说,学员作品销售灵活,可自行售卖也可交由画院代售,多年积累的固定客户资源让渠道稳定,如今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体验与订单各占一半,订单逐年增长且远销加拿大、新加坡等国。
巨野工笔牡丹画知名度颇高,全国80%工笔牡丹画出自当地,各画院画风迥异,涵盖传统、新画法及中西结合风格,吸引各地客商选购,片区建设更是推动了产业整体发展。“工笔牡丹画看似简单,实则创作周期长,培育画师就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需经长期基础培训,画好且形成自身风格更难,没法像企业那样快速盈利。”徐凤秋坦言,正是这份长期坚守,让书画院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不仅让宝妈们摆脱“两点一线”的低落状态,实现“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画笔”的幸福生活,部分学员学成后还带动周边宝妈创业,让“我妈是画家”成为孩子骄傲的宣言。
在画室一角,几位留守妇女正围着徐凤秋请教技法,欢声笑语间,画笔勾勒出灵动线条。“下一步想打造工笔画文创IP,开发书签、装饰画等衍生品,让更多人爱上传统工艺,也让学员挣更多钱。”闻着满院笔墨香,徐凤秋眼中满是憧憬,“要让鲁西工笔画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品牌,让更多弱势群体靠画笔实现人生价值。”
![]()
记者手记
笔墨流转间,鲁西书画院的画室里勾勒出乡村振兴最鲜活的注脚。当43岁的王小凤一边照看学业关键期的孩子,一边靠画笔月入六千,当35岁的景全柱凭借工笔画挺直腰杆,摆脱“家庭累赘”的自卑标签,这支小小的画笔便不再只是艺术工具,更成了改写生活的“魔法棒”。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书画院院长徐凤秋22年的执着坚守:从早年撇家舍业求学的辛酸,到创业初期磨破双脚跑市场的坚韧,她用“免费培训+兜底销售”的模式,为残疾人、留守妇女等群体搭建起家门口的增收桥梁,让“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画笔”从愿景变成日常。
这里的成长从不是一蹴而就。工笔牡丹画看似简单,实则需经长期打磨,这份慢功夫里,藏着对弱势群体的耐心,政府每年500万元资金扶持、“树品牌育人才拓市场”的政策指引,加上画院多元化销售渠道的开拓,让非遗技艺不仅能传承,更能变现,让学员既能兼顾家庭,又能收获尊严,甚至让“我妈是画家”成为孩子骄傲的底气。
让弱势群体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靠人帮”变成“靠己强”,当笔墨香浸润乡村,当画纸间长出希望,这样的文化赋能之路,不仅绘就了群众的幸福生活,更为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提供了温暖而坚实的范本。
(新黄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