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清朝历史资料、观看清朝背景的影视剧时,我们常常会遇到“总兵、参将、游击、千总、把总”等官职。这些官职听起来都很类似,它们有什么区别,分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军官?笔者参考《清史稿》等相关资料,在此进行简单的介绍。
这些官职都是清朝的“绿营”军官。清朝的军队主要包括“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其中“绿营”是清朝入关后收编明朝投降军队组建的汉人军队,因为使用绿色旗帜而得名。八旗军相当于清朝的“亲军”,待遇更高,但人数较少,只有20多万人;绿营人数更多,有60多万人,是清朝军队的主力。
绿营的编制,从上到下分别是“标、协、营、汛”。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高级军官都有自己的直属军队,称为“标”,例如“督标、抚标、提标、镇标”等;“标”下面的单位是“协”,由“副将”统领;“协”下面是“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统领;“营”下面则是“汛”,由“千总、把总”统领。
![]()
由此可见,绿营的军官级别从高到低依次是: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此外还有“经制外委”,级别与千总、把总相同,但待遇更低。
下面分别介绍。
提督的全称是“提督总兵官”,是各省绿营的最高长官,从一品,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不过,清朝的提督虽然级别很高,但实际权力并不大,要受到总督和巡抚的节制。清朝在全国共设置了12名陆路提督和3名水师提督(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和长江水师)。
总兵,全称是“镇守总兵官”,正二品,受提督节制,掌管本镇的军队,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或师长。清朝在全国共设置了83名总兵,其中陆路总兵70名,水路总兵13名。
副将,从二品,隶属于总兵,掌管“协”的军队,相当于现在的旅长。清朝的副将分为两类,一类是“将军、总督、巡抚、提督”的属下,称为“中军副将”;另一类是“总兵”的属下,称为“协镇”。清朝的水师里也有副将。
![]()
参将,正三品,掌管“营”的军队,相当于现在的团长。和副将一样,参将也分为“将军、总督、巡抚、提督”属下的“中军参将”和“总兵”属下的“协镇”。此外,在清朝的漕运系统中,也设置了参将,负责协助漕运总督管理漕运。
游击,从三品,是“将军、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的属下,掌管“营”的军队,相当于现在的团长或营长。清朝初期的时候,游击的级别还是比较高的,但到了清朝中后期,游击的地位逐渐下降,沦为中低级军官。
都司,正四品,是“将军、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的属下,掌管“营”的军队,相当于现在的营长。清朝初期的时候,都司的级别还是比较高的,但到了清朝中后期,地位逐渐下降。
守备,正五品,是“将军、总督、巡抚、提督、总兵、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的属下,掌管“营”的军队和城防,相当于现在的营长。清朝初期的时候,守备的级别还是比较高的,但到了清朝中后期,地位逐渐下降。
![]()
千总,正六品,是“守备”的属下,掌管“汛”的军队,相当于现在的连长。清朝初期的时候,千总级别较高,但后来地位逐渐下降,沦为低级军官。
把总,正七品,是“千总”的属下,掌管“汛”的军队,相当于现在的排长。把总是绿营里最低级的军官,再下面的“经制外委”只能算是“士官”。
以上这些官职,在清朝初期的时候级别都比较高,但到了清朝中后期,随着绿营地位的下降,这些官职的地位也随之下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