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工网)
2025年12月1日起,灵隐飞来峰景区将不再收取门票。
这则简短的消息,在西湖免费开放二十余年后,依然激起了远超预期的涟漪。有网友晒出多年前“为一张票攒零花钱”的旧照,评论区里,“终于能常去听钟声”的留言刷屏。这场门票的取消,远不止一次文旅政策调整,更像一次文明的对话:当千年古刹卸下价格标签,我们与文化遗产的距离,近了多少?
核心的转变,在游客的脚步里。西湖免费前,多数人是“一日看尽”的赶路人。如今灵隐免票,有网友计划“每周抽半天去石窟前坐坐”。从“打卡式参观”到“沉浸式感受”,变化的不只是游览节奏,更是文化传承的方式。灵隐的石窟造像里藏着五代的线条,飞来峰的草木间浸润着宋元的禅意,这些本不该被门票框定的精神财富,终于回归“人人可及”的本质。这不是简单的“让利”,而是文化资源从“商品”到“公共产品”的属性归位。
免票的底气,藏在“舍小利谋大局”的账本里。西湖免费那年,有人算过“损失2000万门票”的账,如今却收获了每年百亿级的综合收益。灵隐年接待游客超千万,免票后必将带动周边消费增长。这背后是“241算法”的实践,游客多留24小时,城市收入增百亿元。正如梅家坞的茶农已开始准备新茶礼盒,天竺村的民宿老板更新了预订系统,景区门口的文创店正设计石窟主题书签……门票的“减法”,正在做活全域文旅的“加法”。
从西湖拆墙到灵隐免票,杭州的两次实践指向同一个答案:文化的价值,从不在门票上。这启示我们,文旅转型的关键,是从“靠门票收钱”转向“靠内容留客”。一扇门票之门关闭了,更多的可能性之门正在打开。灵隐无票,钟声更清,这声钟响,是给文化普惠的掌声,更是给城市治理智慧的喝彩。(丁慎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